什么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什么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什么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什么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一)色蕴:即物质的积聚.色蕴包含内色与外色.内色就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我们所依靠生活的根身(身躯);外色就是:色、声、香、味、触--五境:所知的外境,这些都包含在色蕴之中.(二)受蕴既是领取纳受之意.对于顺境与逆境的领纳感受,它可分为身受和心受.身受由五根和五境所引起,它有苦、乐、舍(不苦不乐)三种感受;心受由意根所引起,有忧、喜.固受有苦、乐、忧、喜、舍五种性质.(三)想蕴:心于所知境执取形象.既是看、听、接触东西时,会认定所对的境有一定的相貌,然后为它安立名称,生起认识的心理.(四)行蕴:“行”是造作之义,行蕴是驱使心造作诸业,所造作的行为有善、恶、无记三种心理,称为心所生法,又称为心所.(五)识蕴:佛教对识蕴的解说有大、小乘的区别,在此依据大乘的分类来解说:识蕴分为八识,它又可分为三类:一者为心,它集起诸法,并能生起种种的法,此既是指第八识--阿赖耶识.二者为意,它恒思量,即我们有一种心念,它一直执著有一个“我”,这就是末那识,称为意.三者为识,既是了别外境;能够知觉外面境界的心,称为识.有时候,心、意、识总称为心,也称为识蕴;识能够知道外境,所以是能知的心,因为由它带动其他的心念,以它为主,故称为心王,随它而生起的心念称为心所.五蕴包含了色、受、想、行、识这五类的法,各个合为一集,都是因缘和合的,它们相续不断的生灭,故五蕴的意思是五种不同的聚合.五蕴也被翻译为五众或五阴.“五众”是五种众多的法聚合在一起;“五阴”是五种法遮盖住我们的智慧之意.佛陀为利根的众生说五蕴;对智慧比较差的众生,佛陀则为他们演说十二处、十八界.色蕴x0d色蕴的意义:色是有质碍,占有一定的空间,久后会变坏.色所指的是一切物质,以及一切物质的活动现象.比如:矿物是物质,它肯定是属于色蕴;但是声音,并非物质,是物质所震动的现象,故它也属于色蕴.古代印度人把世间的物质,分为四种性质称为四大.色是由四大种造,一切物质皆具四大种.所谓四大既是:一者、地大--坚硬性之元素;二者、水大--流动潮湿性之元素;三者、火大--热暖性之元素;四者、风大--轻浮流动性之元素.以现代科学的观点来看,此四大是指物质的三态以及热的能量:地大--物质的固态;水大--物质的液态;火大--热的能量;风大--物质的气态.故四大并非指地、水、火、风,它是指物质的四种性质,只是用地、水、火、风做代表罢了.经纶上说每一种物体都具有四大,比如说海水,它具有水大多,地大、火大、风大少.如果海水加热,它的火大就增加了.又比如说一块石头,它的地大多,水大、火大、风大少.如果石头冷的话,火大少;石头热的话,火大就多.佛教对物质的分类比较注重直觉的分析,即是我们的感官接触物质时,直接的了解它,并非像研究物理、化学那样,用各种仪器来研究,发现、明白里面包含何种元素,佛陀是依据当时的社会人文条件方便说法.它着重于指导我们认识物质和心之间的关系,所以佛教是以物质的活动与精神的活动,在心与境的互相作用上,作了一个很特别的分类方法,既是将色法分为内色和外色,内色有眼、耳、鼻、舌、身五种;外色有色、声香、味、触五种,合称为五双色.内色外色产生的知觉眼根-----色尘-----眼睛看到颜色耳根-----声尘-----耳朵听到声音鼻根-----香尘-----鼻子嗅到香味舌根-----味尘-----舌头舔到味道身根-----触尘-----身体接触到东西谈到五双色,那就要讲到“根”,我们经常说六根清净,六根不净,那六根是指什么呢?眼、耳鼻、舌、身、意称为六根.六根所对的境称为六尘,既是色、声、香、味、触、法.其中意根和法尘的一部分是属于心法,既是法尘可分为两部分:一者、心法;二者、色法--法处所摄色.佛法中把物质(色法)分为五双色和法处所摄色,共十一种.受蕴x0d“受”是内心领纳所缘的境界的心所生法.内心领取纳受外境,生起一种心念,它会对顺、逆的外境产生三种不同的感受,既是苦、乐、舍(不苦不乐)受,称为三受.(1)苦受:领纳逆境,身心逼迫,刺激太强,身心感受到苦.(2)乐受:领纳顺境,我们所喜爱的境,身心适悦.(3)舍受(不苦不乐受):领纳中庸性的境,身心处在不苦不乐的感受.⑴受的来源:我们凡夫的感受与所知的一切皆从六根而来.1、眼根所生受--眼睛看到色彩的明暗,并非看到东西,它是看到光线(物体表面之颜色所反射之光).好像你观看电影,看到的是光线,光线告诉你电影里面有一个“李小龙”,而你看到的是光线,看不到“李小龙”.同样的道理,现在大家坐在大悲殿里,看到的是佛像的颜色(即光线),并不是看到佛像.眼睛对颜色有三种感受,比如说光线很刺激,它直射到你的眼睛,你想都不必想,眼睛马上闭起来,当时眼睛在受苦;如果当时的光线很柔和,看了很舒服,那就是眼睛受乐;如果光线没有什么作用,你没感觉到什么,这时的眼睛是处在不苦不乐受(舍受)中.不同的众生对颜色有不同的爱好,碰到所喜爱的光线,就感觉乐受;人类喜爱柔和的青色和蓝色,眼睛看了很舒服;如果很暗的颜色,眼睛看不清楚,就会很辛苦.同样的,我们看到强烈的光线,眼睛感觉的刺痛,那时的眼睛在受苦.2、耳根所生受--耳朵听音调的高低,以及声量的大小.如果音调太高、声量太大的话,它受不了,苦死;耳朵听到和谐的声音受乐;如果没有声音,耳朵就处在不苦不乐的状态.3、鼻根所生受--鼻子是嗅香、臭的味道,而香、臭又分为浓烈与清淡.如果味道很浓重,我们一闻,鼻子就塞住,它抗议受不了--苦,如果闻到好味道,鼻子就很舒畅,它受乐.4、舌根所生受--舌头舔到味道,会生起苦、乐、舍三种感受.5、身根所生受--身体接触到东西,也会生起苦、乐、舍三受.6、意根所生受--意所知的是我们的法尘,也就是心念.我们的心里念:do、re、mi、fa、so,或是念:一、二、三、四、五,这就是心念.我们的意识对这些法尘会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念:一、二、三、四、五会辛苦吗?不会,如果从早念到晚,那“意”就会受不了,觉得很辛苦;我们做不到的事情,想不通的道理,绞尽脑汁,还是想不透,那“意”就很受苦.如果我们不让意根起心动念,它会觉得无聊,很苦,我们稍微让它动一动,它就乐了.这些都是从六根所得来的受,它发生在心、境接触的那一刹那,心、境接触一过后,它就不存在了.比如现在我用灯光照你的眼睛,它受刺激,既是受苦;如果把灯关了,那苦就没有了.我们还有思想上的忧授与喜受.忧受是担心、忧虑种种的事务;喜受就是对事务产生快乐的心情.忧受与喜受是一念一念的心,心心相续而产生,并非由六根而来.比如你想起一件快乐的事情,你内心很快乐,这就是喜爱.苦、乐、舍三受是六根“接触外境后”,加上烦恼而生起的感受,所以忧、喜是烦恼,苦、乐、舍不是烦恼.色蕴有形状,可看到,它很重要,被列入五蕴中是理所当然的,那受蕴呢?它之所以也被列入五蕴,是因为我们的六根无时无刻都跟六尘接触,既是眼、耳、鼻、舌、身、意念念都在受的作用中.比如你们坐在这里,屁股坐着座垫就有受了;皮肤接触空气,空气热一点,冷一点你都在受;耳朵听我讲话,从扩音机里发出来的声音,你也在受;眼睛看投影机所放射出来的灯光,你也在那儿感受.当时的眼睛与耳朵都在受苦、受乐,所以我们的六根无时无刻都在受苦、受乐当中,它的作用从来没有停止过.我们一觉醒来就在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