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谈朱自清散文的淡月意蕴(节选)文/周纪焕朱自清特-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康中尉的问题

  【现代文阅读谈朱自清散文的淡月意蕴(节选)文/周纪焕朱自清特别喜欢写月亮,在他的散文中,据不完全统计,描写月亮的文章有十三篇之多。朱自清是写月的高手】

  现代文阅读

  谈朱自清散文的淡月意蕴(节选)

  文/周纪焕

  朱自清特别喜欢写月亮,在他的散文中,据不完全统计,描写月亮的文章有十三篇之多。朱自清是写月的高手、妙手、神手,在他的笔下,只需寥寥几笔,月之形象和意境就全出,表现出特别的神韵。

  在月亮意象的捕捉上,朱自清散文一般不写新月、残月,而喜欢描写“圆月”“满月”“皎月”等,但这些客观外在物都被他装上了“滤色镜”,“圆月”是“朦胧”的,“满月”是有“薄云”笼罩的,“皎月”却“瘦削”了,因而月光都是“淡淡”的,这就为他创造的意境定下了淡雅的基调,创造优美、平和、朦胧、恬静的淡月意境,给人以脱俗之感、清新之美。从描写方法看,朱自清往往采用烘云托月的方法,即对月亮的正面描写进行淡化处理,在稍作描写、有所交代之后,即转入淡月映照下各种景物如花、树、鸟、水等的描写,通过描写月下景物的色彩光影变化、纷呈的情态和耐人寻味的韵味,达到衬托、凸现月亮意象的目的。从修辞手法看,朱自清擅长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方法,而且常常比喻和拟人连用,写尽月亮的温柔、多情,令人备感恬静、温馨和浪漫。

  成名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记叙和好友俞平伯在夏夜泛舟秦淮河的见闻感受,富有诗情画意,其中对“瘦削了两三分”的“皎月”描写,无疑是最精彩的段落。“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然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这段如诗如画的文字,以拟人、比喻、衬托、联想等手法,着重描写了秦淮河上空皎月的神态和光影变化。头上的蓝天,水里的倒影,垂杨的柔枝,树下的月光,岸上的老树,作者由上而下,从近到远,有静有动,细腻地描写了秦淮河的景物因为瘦月而富有特别的情致和韵味:垂杨的影子是“淡淡的”“在水里摇曳”,相互缠着、挽着的柔枝似“美人的臂膊”“月儿披着的发”,树缝处漏下的月光如同怕羞的小姑娘在偷窥,岸上光光立着的老树“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突出了“和河中的风味大异”的景致,创造了素雅、优美、温馨、活泼、缠绵的意境,令人愉悦、神往。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这是朱自清为同事马孟容先生赠给自己的一尺多宽的横幅所写的题画文章,文题也是画题。朱自清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对画作进行全面、准确又富有创造性的解读,创造了“月朦胧,鸟朦胧”的意境美。“纸右一圆月,淡淡的青光遍满纸上;月的纯净、柔软与平和,如一张睡美人的脸。”在淡淡的月光掩映下,嫩绿色的海棠叶仿佛掐得出水,花也正开得盛,“格外觉得娇娆”;“枝上歇着一对黑色的八哥,背着月光,向着帘里”,一只眼睛半睁半闭似留恋什么,一只别过脸缩着颈儿睡了。这意境,平和中见热情,静穆中现生机,朦胧中添情趣。

  《荷塘月色》侧重于各种景物在淡月里给人印象的精雕细刻,兼写月亮的形状、月光的动态,它的精深是对古典诗词的一次成功超越。“淡淡的”月光下,荷叶是“田田的”,荷花是“零星的”,荷香是“缕缕的”,夜风是“微微的”,青雾是“薄薄的”,朱自清将荷塘月色的景致描写得像一首美妙的小夜曲,轻柔、舒缓、深情、动人。

  (选自《名作欣赏》2007年第6期)

  1.第一段中,作者说朱自清是写月的高手、妙手、神手,依据是什么?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客观外在物都被他装上了‘滤色镜’”一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说:“‘瘦削了两三分’的‘皎月’描写,无疑是最精彩的段落。”“最精彩”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整合文意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说朱自清对马孟容的赠画作了“富有创造性的解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回答
2020-06-08 00:31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黄利华

  答案:解析:1.只需寥寥几笔,月之形象和意境就全出,表现出特别的神韵。2.这句话的意思是:圆月、满月、皎月等客观外在物到了作者笔下,已不再是原先客观的自然物,而是经过作者的情感"过滤"...

2020-06-08 00:34:48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