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洪锋的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原文。《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节选自《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原文。

  《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材料二:下表所列为两位历史学家对清朝与列强签订条约的看法。

  徐中约费正清英法联军之役后西方国家通过建立条约口岸和扩展商务,争夺贸易利益和经济特权,俄国人则既强调贸易收益也强调取得领土。从南、北而来的这两股推进势力,构成了一种钳形活动,掐住满清王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西方和俄国是影响中国的两个主要根源。

  --摘自《中国近代史》到了1860年代初期,外国商人与外国势力因各种有利条件使中国的贸易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更密切,也随世界市场的荣枯兴衰而起伏。外国人因为有治外法权的保护,得以跻身这个帝国的统治阶层。若说这样的结果是把中国当殖民地来剥削,不如说外国人有幸参加了中国企图西化的过程。

  --摘自《剑桥晚清史》材料三:以下三幅图片分别是中英《南京条约》、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

  (1)据材料一,概括两则原文内容的最大不同之处并分析原因。

  (2)史观能指引历史学习的不同角度,民族史观强调各民族历史地位、相互关系;全球史观(整体史观)是从世界整体角度研究整体与局部的地位与相互关系。

  据材料二,请判断两者分别运用了哪种史观,并任选其一结合材料进行简要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请简要描述三幅图中中方政府的态度立场。你认为哪一种场景对你震撼最大,并说明理由。

  (4)据以上分析,指出史料研读、历史论述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回答
2020-06-09 06:31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李训涛

  (1)注意是从国际因素的角度回答.据材料一“前第二条内言明开关俾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可得出此时为19世纪4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商品输出成为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据材料一“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可得出此时为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成为其经济侵略的主要手段.

  (2)属于开放性试题,注意题干要求是任选一个观点作答,所以首先我们要表明观点,然后,用所学过的知识来论证此观点,言之成理,史实正确,能够说明观点即可.注意徐中约是民族主义角度(或侵略与反侵略角度或民族危机角度)分析的.费正清是全球化角度(或近代化角度或文明融合角度)分析的.

  (3)本文要注意结合三幅图所发生的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图一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体现了清政府--妥协投降;图二是日本战败递交投降书,体现了南京国民政府--由“不抵抗”到国共合作抗日;图三是新中国成立后,实现祖国统一,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收回国家主权.第二小问场景说明,需要结合史实说明,据材料三图片一中英《南京条约》是“悲愤”、“悲伤”,此时中华民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清政府盲目自大,丧权辱国,令人“愤怒”;据材料三图片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香港将结束被英国侵占的历史,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的统一大业迈开了关键性一步,强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4)属于开放性的试题,开放性试题立意深刻,涉猎范畴大,视野开阔.开放性试题的命制从独特的角度对有关历史知识进行多方位、多层次的考查,其答案一般具有非唯一性和不确定性,注重对过程的评价,并且允许和鼓励学生自己的创见.根据材料所述,我们可以论从史出,史由证来,政史一致,史论结合;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辩证地评价问题,只是平时我们多掌握一些史学原则,进行应用即可.

  故答案为:

  (1)不同:列强侵略从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到19世纪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2)观点:

  ①徐中约是民族史观 (或侵略与反侵略角度或民族危机角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俄国和西方国家通过攫取在华特权和割占中国领土,破坏中国主权,扩大经济侵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

  ②费正清是整体史观(或文明融合角度).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西方国家在入侵中国的同时,既推动中国融入世界,也传播了工业文明,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3)信息:清政府--妥协投降;南京国民政府--坚持抗战,雪洗耻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收回国家主权.

  场景:

  ①中英《南京条约》:“悲愤”、“悲伤”-中华民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愤怒”-清政府苟且偷安,丧权辱国.

  ②1945年日本向中国政府投降:备受鼓舞-中国人民在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同御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百年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

  ③中英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的签字仪式:无比自豪-祖国的强大提高了国际地位,香港将结束被英国侵占的历史,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祖国的统一大业迈开了关键性一步.

  (4)原则: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依据特定的历史条件辩证地评价问题.

2020-06-09 06:36:21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