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对"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这句的评价~
急需对"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这句的评价~
急需对"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这句的评价~
急需对"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这句的评价~
作者简介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县)人.隋末文中子王通之孙.六岁能文,未冠应幽素科及第,授朝散郎,为沛王(李贤)府修撰.因作文得罪高宗被逐,漫游蜀中,客于剑南,后补虢州参军.又因私杀官奴获死罪,遇赦除名,父福畦受累贬交趾令.勃渡南海省父,溺水受惊而死.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其诗气象浑厚,音律谐畅,开初唐新风,尤以五言律诗为工;其骈文绘章絺句,对仗精工,《滕王阁序》极负盛名.于“四杰”之中,王勃成就最大.诗文集早佚,明人辑有《王子安集》.
《滕王阁序》赏析
一、整体感知
?本文原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全文运思谋篇,都紧扣这个题目.全文共分四段,第1段历叙洪都雄伟的地势、珍异的物产、杰出的人才以及尊贵的宾客,紧扣题中“洪府”二字来写;第2段展示的是一幅流光溢彩的滕王阁秋景图,近观远眺,都是浓墨重彩,写出了滕王阁壮美而又秀丽的景色,紧扣题目“秋日”、“登滕王阁”六字来写;第3段由对宴会的描写转而引出人生的感慨,紧扣题目中“饯”字来写;最后一段自叙遭际,表示当此临别之际,既遇知音,自当赋诗作文,以此留念,这是紧扣题中“别”、“序”二字来写.由此看来,全文层次井然,脉络清晰;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可谓丝丝入扣,层层扣题.
二、局部思路揭示
?本文因饯别而作,但对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不落窠臼,独辟蹊径.而局部思路的布局谋篇,取舍立意,亦颇见为文之功底.以第五段为例说明作者的情感起伏脉络:
?先用一连串短句抒发感叹:“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后易老,李广难对.”而后长短结合,抒发自己的愤郁悲凉:“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最后又用先短后长的一组对偶表明心志:“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铿锵的语调表达了自己不甘沉沦的决心.
三、精彩语句揣摩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赏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的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山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赏析:这一句素称千古绝唱.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这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赏析:这是全文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古往今来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对一切艰难险阻,总能执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而王勃此时正怀才不遇,但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
四、本文的借代和谦辞
1.辨识六处借代用法
?(l)棨戟遥临:棨戟代阎公.
?(2)檐帷暂驻:襜帷代车驾,实代宇文氏.
?(3)仙人之旧馆:代滕王阁.
?(4)帝阍:代朝廷.
?(5)奉宣室:代入朝做官.
?(6)抚凌云而自惜:凌云代司马相如的赋.因汉武帝曾夸其赋“飘飘有凌云之气”.
2.了解六个礼貌谦辞
?(1)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家君,称自己的父亲.童子,王勃自称.全句意思是,家父作交趾县的县令,自己因探望父亲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指洪州);年幼无知,(却有幸)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
?(2)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三尺、一介,都是王勃的自称.古人称成人为“七尺之躯”,称不大懂事的小孩儿为“三尺童儿”.“一介”同“一芥”,比喻自己很渺小.微命,指卑微的地位.全句意思是,我是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的一个读书人.
?(3)他日趋庭,叨陪鲤对.
趋庭,快步走过庭院,这是表示对长辈的恭敬.叨,惭愧的承受,表示自谦.鲤对,指在父辈面前接受教诲.全句意思是,过些时候自己将到父亲那里聆听教诲.
五、《滕王阁序》的用典
1.言简意赅,含蓄有味——明用
?所谓明用,就是用典故的字面意思,并将其所具有的特殊含义加以扩大,变为泛指.《滕王阁序》中的“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虚;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天柱高而北辰远”等句中的用典即属明用典故.
?“龙光”之典见于《晋书•张华传》,张华因斗、牛二星间有紫气照射而在地下掘得龙泉、太阿两剑,两剑的夺目光芒即龙光.“徐孺”之典见于《后汉书•徐穉传》,东汉名士陈蕃任豫章太守时不接来客,惟因家贫在家种地而不肯做官的徐穉来访,才设一睡榻留宿.“紫电”之典见《古今注•舆服篇》,吴大皇帝有宝剑六把,其二名紫电.
“清霜”之典见《西京杂记》,汉高祖斩白蛇用的剑,12年磨一次,剑刃锋利如霜雪般白亮.“天柱”之典见《神异经》,昆仑山上有铜柱,其高入天,称为天柱.“北辰”之典见《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里指北极星,喻指国君.
?以上明用的典故,实现了表达上“意婉而尽,藻丽而富,气畅而凝”(刘勰《文心雕龙》语)的效果,可谓言简意丰,辞约蕴寓.
2.隐括旨义,旨冥句中——暗用
?暗用指引典不直录原文,而化成自己的语言,使典故贴近语境,又不违原意,起到恰当而曲折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效果.《滕王阁序》中的“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孟尝高洁,空余抱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等句的用典即属暗用典故.
“冯唐”“李广”两典见《史记》,“梁鸿”“孟尝”两典见《后汉书》.这几个典故比较熟悉,本文不再详解.“贪泉”之典见《晋书•吴隐之佳》,广州北20里的石门有水叫贪泉,据称人饮此水必起贪得无厌之心,吴隐之至此,取泉水饮,并赋诗一首:“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涸辙”之典见《庄子•外物》,此为语典,车辙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