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李存山张岱年1909年出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张岱年:将爱国之心转化为求真之志
李存山 张岱年1909年出生,是我国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1995年,86岁高龄的张岱年忆起一生中几个难忘的“第一次”时说:“最有意义的第一次是1945年8月15日听到日本投降的消息……这是平生感到最大快乐的第一次。”
一个在书斋和讲堂度过一生的哲学家,为什么在晚年还如此欣慰地忆起听到抗战胜利消息的那一天? 因为这其中包含着诸多亲历的苦难和辛酸,包含着对抗战胜利的殷切期盼,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深厚情感和坚定信念。张岱年在《八十自述》中说:“深知救国必须有知,于是确立了求真之志,培育了追求真理的热诚。自审没有从事政治活动的才能,于是走上了学术救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张岱年始终把对哲学理论、中国哲
学史和文化问题的研究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倡导勇猛宏毅的哲学1933年,张岱年在《大公报•世界思潮》上发表《论外界的》,用经验证明和逻辑分析的方法来论证“新唯物论”(辩证唯物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外界的客观实在性。此文发表时,编者特附有按语:“有作出这等文字的青年的民族,并不是容易灭亡的。”当时,日本的铁蹄已迫近平津(北平、天津的并称)城下。张岱年的哲学论文正是在国难深重的关头,把“求真之诚”与坚定中华民族抵抗侵略的信念联系在一起。
1935年,《国闻周报》分两期连载张岱年的《论现在中国所需要的哲学》.他在文中说:“中国民族现值生死存亡之际,应付此种危难,必要有一种勇猛宏毅能应付危机的哲学。”“唯有赖文化之再生,然后中华民族才能复兴。”“中国若不能创造出一种新哲学,则民族再兴只是空谈。”张岱年厚重的历史使命感跃然纸上。
保持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1937年7月29日,日军入侵北平。清华师生纷纷离校,张岱年与学校失去联系,未能随校南行,滞留北平。虽然时局动荡,生活艰辛,但张岱年和滞留北平的一些学者抱定一个信念:不与敌伪合作,不到伪北大和伪师大去教书。
张岱年后来回忆:“我当时想,今日固然是国家艰难之秋,实亦民族中兴之机,个人不应颓唐丧气,因此勤力攻读,专心撰述,以期有补于来日。”他为什么怀有如此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坚定的胜利信念? 其中一个重要因是,他对“自强不息”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切的理解。20世纪80年代,笔者曾听张岱年讲过,当时也有少数文化人投入敌伪政权,成了汉奸。他们之所以丧失民族气节,误以为中华民族会亡,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太肤浅”。
建构继往开来的哲学体系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张岱年认为这是日本在加速自取灭亡,中国抗战胜利在望。于是,他动笔撰写其在哲学理论上的专著。此专著原计划写“方法论”“知论”“天论”和“人论”四部分,意在“穷究天人之故,畅发体用之蕴,以继往哲,以开新风”,但到抗战胜利,终因“乱世治学”“生事颇窘”,仅写成《哲学思维论》《知实论》《事理论》和《品德论》四部论稿,后又以《天人简论》来简述其历年致思的哲学要旨。20世纪80年代,张岱年公开出版这五部论稿时,有学者仿照冯友兰在抗战时期写的《贞元六书》,提议将这些书统称为“天人五论”。1942年,张岱年的《中国哲学大纲》作为讲义第一次排印,此书后来公开出版,又多次重版,至今仍是中国哲学、史学科的代表性著作。
最近,张岱年家人在其遗物中发现他在抗战时期写的几篇诗稿。其中大多是旧体诗,但也有一首新诗。新诗中说:“……然而我们的疆土与文明不容许任何侵犯,我们誓以神圣的血液为之作干城。”一位哲学家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写出这样的诗句,可想而知,他抱定必胜的信念。因而,当他听到抗战胜利的消息必定欢欣鼓舞,以至这一天成为他一生中最快乐的一天。
(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张岱年先生在自传中写到这段经历时,用了标题“八年沉潜:专务深思,穷究天人”。在极为艰窘的生活条件下,张岱年先生仍然坚持学术研究,但由于长期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后来不得不中辍。不过,在这段艰难困苦的时期,他还是完成了他的哲学体系的构建。张岱年一生中的很多重要哲学观点在三四十年代就已经基本形成了,且终生都持守不变。
(摘编自吴悠《张岱年先生刚毅木讷近仁》) ②张先生之所以反复呼吁、召唤新哲学的诞生,是因为在他看来,当时国人没有看到哲学的力量和哲学的用处,常常以为科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认为它才是应付时代危机的最好工具,它才是使中国走向强盛的根本。他们不知道西方诸强国的哲学在其强盛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指出,没有理论做指针的实践,常会是妄作无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