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及啊】
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
及啊
【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及啊】
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故事
及啊
数星星的孩子》
晚上,满天的星星像明珠一样闪亮.一个孩子坐在院子里,靠着奶奶,仰起头,对着夜空数星星.一颗,两颗,一直数到了几百颗.
奶奶笑着说:“傻孩子,又在数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闪一闪地乱动,眼都看花了,你能数得清吗?”
孩子说:“奶奶,我能数得清.星星是在动,可不是乱动.您看,这颗星星和那颗星星,总是离那么远.”
爷爷走过来,说:“孩子,你看得很仔细.天上的星星是在动,可是它们之间的距离是不变的.我们的祖先把它们分成一组一组的,还给
它们起了名字.”爷爷停了停,指着北边的天空,说:“你看,那七颗星连起来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勺口对着的一颗亮星,就是北极星.北斗星总是绕着北极星转.”
爷爷说的话是真的吗?这孩子一夜没睡好,几次起来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星果然绕着北极星慢慢地转动.
这个数星星的孩子叫张衡,是东汉人.他长大后刻苦钻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学家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2581953.html?si=3
张衡(78~139),字平子,是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他的出生地在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的石桥镇.他的祖父张堪做过太守,为官清廉.父亲早逝,因此张衡家里很贫穷.张衡从小就勤奋好学,加上天资聪颖,很早就闻名乡里.
据史书记载,他10岁时就“能五经贯六艺”,过目成诵.他兴趣很广泛,常常涉猎自然科学方面的读物,而且写得一手好辞赋.
一天,张衡从一本诗集里读到四句诗,描述了北斗星在各个季节傍晚时的变化:“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他觉得这太有意思了.天上的繁星闪烁,有的像箕,有的像斗,有的像狗,又有的像熊,它们的运行义各有怎样的规律呢?这简直是太美妙了.于是张衡根据诗的内容又参考别的书籍画成了天象图,每夜只要是没有云彩,他就默默地对着天象图仔细观察着夜空.广漠的星空有多少难解之谜呀,他观察着、记录着、思考着,他的脑袋里装满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充满了五颜六色的幻想.后来,他终于确认那四句诗里描述得不够准确,事实上斗柄早春指东北,暮春却指东南.
少年时代对日月星辰的观察,激发了张衡努力探索天文奥秘的决心.后来他两度出任中央政府专管天文的太史令,在这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辞海》所记:他首次正确解释月食是由月球进入地影而产生;观测和记录了中原地区能看到的2500颗星星,并且绘制了我国第一幅较完备的星图;他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候风地动仪;创造了指南车、自动记里鼓车和能飞行数里的木鸟.
渴求知识的张衡总是感到自己知识的不足,不满17岁时,他辞别父母独身一人到外地访师求学.在古都长安,他游览了当地的名胜古迹,考察了周围的山川形势、物产风俗和世态人情.在当时的京都洛阳,他结识了不少有学问的朋友,其中有一个叫崔瑗,精通天文、数学、历法,还是很有名气的书法家.张衡登门向他求教.正是由于他这种虚心好学的精神使得他在各方面获益匪浅.除了在天文学方面有杰出成就外,在地震学的研究上也是举世瞩目的,他创制的候风地动仪比欧洲相类似的仪器问世早1700多年.他还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他写的《二京赋》“精思博会,十年乃成”,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河南省南阳县的北面有张衡墓和平子读书台,墓碑上有郭沫若的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上亦所罕见”.
张衡:字平子,世为南阳著姓.祖父堪,字君游,少治《梁丘易》,光武时,为蜀郡太守,拜骑都尉,后拜渔阳太守
,卒后妻子贫困.衡父无闻.我国著名的天文学家,文学家.发明了世界第一个地震测试仪器——地动仪.张衡在写作上,
也是个多面手.他一生中,结合他的科学研究、机仪制作、政治生涯、友朋往来,还写下许多文字,就目前存留于世的就有
20余篇,包括文、铭、诰、赞、书、上疏等形式;在天文学专著方面,有《灵宪》、《浑仪图注》、《漏水转浑天仪注》
、《玄图》和已经失传的《算罔论》.
前言:
“太素之前,幽清玄静,寂寞冥默,不可为象.厥中惟虚,厥外惟无,如是者永久焉.斯为之溟
滓,盖乃道之根也.道根既建,自无生有.太素始萌,萌而未兆,并气同色,浑沌不分.故《道德》
之言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气体固未可得而形,其迟速固未可得而纪也.如是者又永久焉
.斯谓庞鸿,盖乃道之干也.道干既育,有物成体.于是元气剖判,刚柔始分,清浊异位,天成于外
,地定于内.天体于阳,故圆以动;地体于阴,故平以静.动以行施,静以化合,堙郁构精,时育庶
类,斯为太元,盖乃道之实也”.
—————张衡《灵宪》
张衡的成才之路:
东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领先地位.发达繁荣的经济文化,安定
和平的政治局面,为张衡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少年时代的张衡就天资聪明,态度谦虚,好学深思,奋发有为,求知欲旺盛,学习热情饱满.在
少年时代就熟读了《诗经》、《书经》、《易经》、《礼纪》、《春秋》等经典名著.在当时,只有
熟读了这些经书,才能做官.但张衡思想开阔,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对做官不感兴趣,相反,他对
文学却十分爱好,特别是对司马相如、扬雄等文学家的作品心向神往,苦心钻研,不但能深刻地理解
,而且能够背诵.这些作品强烈地震撼着张衡年轻的心灵,他希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他们那样的文学
家.同时他不满足于“闭门家中坐,苦读圣贤书”的生活了,他渴望出外游学,多接触实际,以充实
生活和开阔自己的眼界,寻求更多的知识.公元94年,19岁的张衡怀着远游的志愿,告别了亲人,
离开了生他养他的美丽故乡——南阳,踏上了游览名都大川,访师求友的旅途.张衡在往来于渭河流
域中,走遍了坦荡肥沃的渭河平原,观赏了巍峨青翠的终南山,奇险峻峭的华山,并且访民俗,问物
产,寻古迹,对西汉雄伟壮丽的都城建筑,市井布局用心考察.通过这次游览,他不但加深了对前人
文学作品的体会,而且积累了大量的文学素材,为他后来写成著名的《西京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张衡勤奋好学,品德优良,才华出众,得到了南阳郡守的察举,然而,在他看来,君子不担心自
己的官位不尊崇,却担心自己的品德不高尚;不为自己的俸禄不多而觉得羞愧,却为自己的见识不广
博为耻辱.所以,他学习不限于五经,对天文、地理、气象、文学无不兼学并览.正如崔瑗评价他为
:“一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