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
资本主义
capitalism
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对抗的、人剥削人的社会制度.
基本特征①商品生产发展到最高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统治的形式,劳动力也变成了商品.②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无产者,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③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它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两大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④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形式相适应,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上层建筑被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所代替,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思想体系,形成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⑤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大对抗阶级之间矛盾的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的必然胜利.
产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使资本主义的要素得到解放.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但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引起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这种分化,造成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一方面产生大批失去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者;另一方面巨额的货币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转化为资本.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强制地使劳动者同他们的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而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全部过程的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从而既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又给它造成了商品市场.剥夺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历史在不同国家带有不同的特点,经历不同的阶段.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也标志着对劳动者的剥削形式的变换,即由封建剥削变成资本主义剥削.资本原始积累还包括对殖民地的侵占和掠夺,以及其他利用国家权力的暴力手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权、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是相矛盾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力量不断壮大,为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荷兰在16世纪末,英国在17世纪中叶,法国在18世纪末,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在19世纪中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变革了封建制度,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的生产方式扫清了道路.
资本主义制度是经过工业革命,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以后最终确立的.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使销售市场扩大了许多倍,加速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化.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由于在工场内部实行劳动分工,比资本主义初期实行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到18世纪,在英国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越来越同工场手工业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生矛盾.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要求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诞生的机器大工业,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建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的阶级结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展到一切生产部门,同时也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国家具有共同的规律并带来类似的后果,但是各个国家由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基本矛盾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也在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把从前个人的生产资料变为社会化的,即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生产本身也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成一系列的社会行动,产品从个人的产品变成社会的产品.但是,这些社会化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却不是归那些真正使用生产资料生产这些产品的劳动者所共有,而是归资本家所有.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产生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根源.
这个基本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雇佣劳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马克思通过剩余价值的发现证明,雇佣工人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大超过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价值,两者的差额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在资本的竞争中,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不仅产业资本家,而且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都参加了剩余价值的瓜分.在资本主义社会,地租也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是整个资本家阶级发财致富的源泉,是资本积累和扩大再生产的源泉.获取剩余价值或追求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是资本家进行生产和从事各种活动的唯一目的和动机.一切提高生产力的手段,同时都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即缩短再生产工人劳动力价值的时间,相对延长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的手段.机器的改进使越来越多的劳动者受到排挤,形成一支产业后备军.这支后备军是工人阶级对资本家进行斗争的绊脚石,是资本家把工资抑制在合乎其需要的低水平上的调节器.机器的改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本来是增加社会财富、缩短劳动时间的有力手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却变成了提高劳动强度、增加失业人口、使无产阶级陷于贫困的手段.所以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利益是根本对立的,无产阶级创造的社会财富越多,它自身受剥削的程度也越深.马克思指出,在资本主义体系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不管工人的报酬高低如何,同资本积累相适应的是工人贫困的积累.
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还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简单商品生产已经包含着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这种无政府状态推向极端.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资本家之间的斗争具有普遍性和空前激烈性.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也在竞争规律的支配下,竭力应用科学技术的成果,不断改进机器,加强自己企业中社会化生产所具有的组织性,其结果是不断加剧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资本主义大工业巨大的扩张遇到了资本主义占有所造成的市场相对狭小的限制,社会化生产所必需的客观比例遇到了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破坏,冲突便成为不可避免.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就是这种冲突的突出表现.在危机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机构在自己创造的生产力的压力下失灵了.周期性经济危机表明,社会生产力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的这种反抗,迫使资本家阶级不得不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度内,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质.由资本集中而产生的股份公司、垄断组织以及国家占有就是这种趋势的表现.19世纪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