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刘树春的问题

  (13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唐代海上丝路的繁荣与广州的极盛,是与中国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的出

  (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唐代海上丝路的繁荣与广州的极盛,是与中国安定团结的统一局面的出现,经济的发展,东西方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的……隋代开辟的沟通南北的的大运河成为唐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唐代又不断完善驿道设施,广州与长安相距数千里,快马3日可达,尤其是开元四年凿辟大庚岭道,把控粤赣咽喉的险峻山路,整治成浩浩落荡的坦途,使运河的南北大通道经赣江、北江而南伸至广州,大大缩短了丝绸之路的启发港广州与内地联系的路程。

  ——叶显恩《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

  材料二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涛《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材料三在2014年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上,国务委员杨洁篪指出:“古代的丝绸之路是商贸之路,而今天的丝绸之路则把经贸合作放在重要位置。……2013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额超过1万亿美元,占中国外贸总额的四分之一。……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10万亿美元的商品,对外投资将超过5000亿美元,增加游客数量约5亿人次,使周边国家以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率先受益。”

  ——摘编自杨洁篪《亚洲国家应增进互信,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唐代中叶以后中国对外贸易路线发生的变化,(1分)并分析其原因。(3分)

  (2)据材料二,分析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1分)并分析其影响。(2分)

  (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与唐代丝绸之路相比有何不同。(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一国对外贸易发展的认识。(2分)

1回答
2020-06-13 12:52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刘健

  (1)变化:海上丝绸之路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1分)

  原因:政治上的统一;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完善的交通系统;广州港在对外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3分,任意三点即可)

  (2)特点:不计经济利益的朝贡贸易。(1分)

  影响: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服务于政治动机的对外贸易,违背经济发展规律;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2分,任意两点即可)

  (3)过去主要是商品贸易往来,现在包括贸易、投资、旅游等多方面的合作;过去主要是一种贸易通道,现在走向更广泛的联系。(4分)

  (4)对外贸易发展是一国国力的体现;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2分,任意两点即可)

  分析:

  (1)第一小问较简单,结合材料中的“自唐代中叶以后,海上丝路取代陆上丝路而成为中西交通的主要通道”回答即可;第二小问通过对材料后半部分的阅读和提取,可从政治、经济、交通(水路和陆路)等方面进行归纳即可。

  (2)第一小问,通读材料可轻易回答出朝贡贸易的特点;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的“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的信息可归纳出扩大了中国的国际影响,服务于政治动机的对外贸易的答案,进一步思考后可得出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的答案。

  (3)本小题从内容上考查了当前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与唐代丝绸之路的不同点,可从两者贸易交流的内容和作用两个方面归纳出答案。过去主要是商品贸易往来,现在包括贸易、投资、旅游等多方面的合作;过去主要是一种贸易通道,现在走向更广泛的联系。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了学生的概括和归纳的能力,回答时,联系前三小题的答案形成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不偏题主题即可。对外贸易发展是一国国力的体现;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一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发展对外贸易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国际关系。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中国的商业·春秋战国以来的古代商业(唐代海上丝绸之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21世纪中国海上丝绸之路

  考点

  分析:

  考点1: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古代商业发展:

  ①商朝:职业商人和最早货币产生

  ②周朝: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③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商业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

  ④隋唐: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对外贸易发达;城市里坊市分开⑤宋朝:对外贸易发达;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打破市坊界限,店铺随处可设,农村中出现草市;打破日中为市限制,出现晓市、夜市

  ⑥明清: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如徽商、晋商

  2、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②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③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考点2:主要经济政策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

  “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试题属性题型:难度:考核:年级:

2020-06-13 12:55:20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