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卖鱼小明有一条鱼,他爹让他卖5块钱,他决的赔了,就把鱼分-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高嵘的问题

  小明卖鱼小明有一条鱼,他爹让他卖5块钱,他决的赔了,就把鱼分成3份,每份2块,买给了3个人,小明得到了6块,他用其中的4毛钱买了一根冰棍,还剩5块6毛钱,他回去把5块6毛给了他爹,

  小明卖鱼

  小明有一条鱼,他爹让他卖5块钱,他决的赔了,就把鱼分成3份,每份2块,买给了3个人,小明得到了6块,他用其中的4毛钱买了一根冰棍,还剩5块6毛钱,他回去把5块6毛给了他爹,他爹拿了5块,剩下6毛让他把它分成3份每份2毛还给向他买鱼的3个人,那么买鱼的3个人就用了1块8毛钱买到一份鱼。那用3个1块8乘以3等于5块4再加上买冰棍的4毛等于5块8问剩下的2毛去哪了????

40回答
2020-06-13 15:26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冯春

  怎么能用客户的钱加冰棍钱再加还回去的钱呢。

  明显一共六角,老爸占了五元,还有四角和六角。

  三个人一共花了1.8*3=5.4;老爸五元加小明四角等于5.4。这明显在玩人吗。

2020-06-13 15:27:32
孙玲芳

  不能男男女女男男女女

2020-06-13 15:28:23
郭瑞颖

  小明买冰棍了

2020-06-13 15:31:21
边德飞

  实际只卖了5元4角,其中5元给了他老爹,剩下4角买冰棍用了。

  2*3-0.4-5-0.2*3=0

  (2-0.2)*3-5-0.4=0

2020-06-13 15:33:01
何秀青

  收入5块4吗,他爸爸留5块4毛的雪糕

2020-06-13 15:34:58
任晓霞

  他爸爸那里啊

2020-06-13 15:38:21
石韬

  晕

  玩的可以啊

2020-06-13 15:40:42
谭貌

  现在很流行这样的问题解释不清楚

2020-06-13 15:42:00
樊志新

  没错啊!

  1.8*3=5.4

  他爸拿5块,剩下的买冰棍了

2020-06-13 15:43:08
孙海玮

  还原回去,实际上鱼只卖了5.4元,利润是0.4元,被小明用去买了冰棍,题目出的算法是错的,没有两毛。

2020-06-13 15:45:24
苏胜君

  应该是5.4-0.4=5元

  客户付了1.8*3=5.4元

  小明买冰棍0.4元

  他爸拿了5.0元

2020-06-13 15:47:53
凌力

  6角钱还回去给买鱼的人了,就相当于总共只有6.0-0.6=5.4元,这刚好等于5(老爸拿了)+0.4(冰棍钱)。这是掩眼发搅混读者的逻辑。按照我这样想就对了~!

2020-06-13 15:51:25
顾文望

  那里还剩下两毛啊,他卖6块退了6毛,就只卖5块4了

  2毛被我拿了

2020-06-13 15:55:15
才辉

  首先,要将前后两次交换分清楚:

  买方(三个人)卖方(小明父子)

  开始的等价交换:一条鱼(6元)2+2+2

  后来的等价交换:一条鱼(5.4元)5+0.4(或者1.8×3)

  注意开始这条鱼价值6元

  鱼贬值了0.6元!

  关键是以要把三个人看做一个整体,把小明父子看作整体。

  而且小明实际上是将鱼以5.4元卖掉,然后占用了0.4元买糖,最后交给爸爸5元。

  出问题的人误导读者了两次:

  第一次:共花了5.4就是实际的花费,已经包括了小明占用的0.4元,不能再重复加上0.4元形成根本不存在的5.8元。

  第二此:6元是第一次的交换金额,5.8元是误导的第二次交换金额,这两个金额相减没有实际意义。

  如果这样问还有意义:那条鱼贬值了多少?或者说,后来小明父子少赚了多少?

  6-5.4=0.6元

  第一次误导为何成功?

  答:读者没有加以思考就跟着题目将5.4元又重复加了一个0.4元。

  第二此误导为何成功?

  答:读者又是没有加以思考就跟着题目用第一次交换的金额6元去减一个根本不存在的5.8元(所谓的第二次交换金额)。

2020-06-13 15:56:10
何旭

  老爸的后来拿的五块钱不能说是五块钱,里面包含六块的利润。其实真正的钱只有4.8元,(还有两角是小明做生意的利润)

  如果后来你把那些钱加起来少的话,那是你用1.8,和用2块的利润不一样导致的!~~

2020-06-13 15:57:21
黄长城

  有陷阱,其实那用3个1块8乘以3等于5块4中已经包括了买冰棍的4毛,应该再加上剩下的6毛。

2020-06-13 16:00:53
马向华

  真像绕口令,我才不费那心思算哪

2020-06-13 16:02:46
谭华林

  首先,要将前后两次交换分清楚:

  买方(三个人)卖方(小明父子)

  开始的等价交换:一条鱼(6元)2+2+2

  后来的等价交换:一条鱼(5.4元)5+0.4(或者1.8×3)

  注意开始这条鱼价值6元

  鱼贬值了0.6元!

  关键是以要把三个人看做一个整体,把小明父子看作整体。

  而且小明实际上是将鱼以5.4元卖掉,然后占用了0.4元买糖,最后交给爸爸5元。

  出问题的人误导读者了两次:

  第一次:共花了5.4就是实际的花费,已经包括了小明占用的0.4元,不能再重复加上0.4元形成根本不存在的5.8元。

  第二此:6元是第一次的交换金额,5.8元是误导的第二次交换金额,这两个金额相减没有实际意义。

  如果这样问还有意义:那条鱼贬值了多少?或者说,后来小明父子少赚了多少?

  6-5.4=0.6元

  第一次误导为何成功?

  答:读者没有加以思考就跟着题目将5.4元又重复加了一个0.4元。

  第二此误导为何成功?

  答:读者又是没有加以思考就跟着题目用第一次交换的金额6元去减一个根本不存在的5.8元(所谓的第二次交换金额)。

2020-06-13 16:03:38
旷艾喜

  这个是算不出的,是BUG...........SB

2020-06-13 16:07:45
戴良铁

  是你出错了还是我们算错了?

2020-06-13 16:09:08
宋力彤

  都老题目了还老弄出来

  有什么镐头啊?

2020-06-13 16:11:15
饶德林

  1.8*3=5.4

  他爸拿5块,剩下的买冰棍了

2020-06-13 16:16:01
沈恩泽

  我觉的钱一点也没少啊

2020-06-13 16:18:36
谭树彬

  他爸爸那里啊

2020-06-13 16:22:28
李学军

  有点意思~~`

  顺序是:⒈2*3=6→6-0.4=5.6→5.6-5=0.6→0.6/3=0.2=6-0.6-0.4=5

  2.1.8*3=5.4=5+0.4=5.4-0.4=5

  到最后还是只有5块钱!

2020-06-13 16:26:01
白凤双

  先,要将前后两次交换分清楚:

  买方(三个人)卖方(小明父子)

  开始的等价交换:一条鱼(6元)2+2+2

  后来的等价交换:一条鱼(5.4元)5+0.4(或者1.8×3)

  注意开始这条鱼价值6元

  鱼贬值了0.6元!

  关键是以要把三个人看做一个整体,把小明父子看作整体。

  而且小明实际上是将鱼以5.4元卖掉,然后占用了0.4元买糖,最后交给爸爸5元。

  出问题的人误导读者了两次:

  第一次:共花了5.4就是实际的花费,已经包括了小明占用的0.4元,不能再重复加上0.4元形成根本不存在的5.8元。

  第二此:6元是第一次的交换金额,5.8元是误导的第二次交换金额,这两个金额相减没有实际意义。

  如果这样问还有意义:那条鱼贬值了多少?或者说,后来小明父子少赚了多少?

  6-5.4=0.6元

  第一次误导为何成功?

  答:读者没有加以思考就跟着题目将5.4元又重复加了一个0.4元。

  第二此误导为何成功?

  答:读者又是没有加以思考就跟着题目用第一次交换的金额6元去减一个根本不存在的5.8元

2020-06-13 16:30:13
彭大维

  都老掉牙的游戏了,换个新鲜点的好吗???

2020-06-13 16:33:38
华蓓

  6角钱还回去给买鱼的人了,就相当于总共只有6.0-0.6=5.4元,这刚好等于5(老爸拿了)+0.4(冰棍钱)。

2020-06-13 16:34:46
何进

  明显一共六角,老爸占了五元,还有四角和六角。

  三个人一共花了1.8*3=5.4;老爸五元加小明四角等于5.4。这明显在玩人吗。

  回答者:aboc-见习魔法师三级11-2412:27

2020-06-13 16:39:05
陶勇

  差点被你绕蒙了。看了别人的答案才懂,不就加4角,应减4角。要加就加返回去的6角。

2020-06-13 16:41:14
高玉华

  先,要将前后两次交换分清楚:

  买方(三个人)卖方(小明父子)

  开始的等价交换:一条鱼(6元)2+2+2

  后来的等价交换:一条鱼(5.4元)5+0.4(或者1.8×3)

  注意开始这条鱼价值6元

  鱼贬值了0.6元!

  关键是以要把三个人看做一个整体,把小明父子看作整体。

  而且小明实际上是将鱼以5.4元卖掉,然后占用了0.4元买糖,最后交给爸爸5元。

  出问题的人误导读者了两次:

  第一次:共花了5.4就是实际的花费,已经包括了小明占用的0.4元,不能再重复加上0.4元形成根本不存在的5.8元。

  第二此:6元是第一次的交换金额,5.8元是误导的第二次交换金额,这两个金额相减没有实际意义。

  如果这样问还有意义:那条鱼贬值了多少?或者说,后来小明父子少赚了多少?

  6-5.4=0.6元

  第一次误导为何成功?

  答:读者没有加以思考就跟着题目将5.4元又重复加了一个0.4元。

  第二此误导为何成功?

  答:读者又是没有加以思考就跟着题目用第一次交换的金额6元去减一个根本不存在的5.8元

2020-06-13 16:45:10
关中玉

  三个买鱼的用了3*1.8=5.4元,小明还了6毛给他们!一共是六元!

  其中小明爸拿了5块,小明用了4毛,还买鱼的6毛!一共是六元!

  提问者是误导了人!

2020-06-13 16:49:51
苗夺谦

  根本就没有多出的,那只是用来误导我们的题而已。

  像以前我朋友也出过这样的题,那样的问题根本解释不清楚,而实际上,是没有钱多出来的。

2020-06-13 16:52:22
龚发根

  你这根本就是在耍人好伐!

2020-06-13 16:54:15
司虎

  是故弄玄虚,偷换概念啊,实际卖了5元4角,其中5元他老爹收,4角买冰棍了

2020-06-13 16:55:36
彭晗

  偷换概念!

2020-06-13 16:59:35
金炜东

  总体的收支是平衡的,只是你在分析和计算的时候故意搞乱了题目意思,把条件掉包了。

  首先,小明买掉鱼得6元应该和以下条件共同组成:

  1、买鱼的每人给了2元。

  2、给他爸爸5.6元+自己买了冰棍的0.4元。

  第二,退回去了的0.6元那说明小明卖鱼的总收入少了0.6元那么就是1.8*3=5.4,也就是小明给他爸爸的5元和买了冰棍的0.4元,不能再加上0.4元的冰棍钱了,因为已经包含在3个1.8元里了。

  不知道我的解释是否有错?

2020-06-13 17:04:22
罗大文

  本身就不存在,只是借用了,

2020-06-13 17:07:34
万春辉

  首先,要将前后两次交换分清楚:

  买方(三个人)卖方(小明父子)

  开始的等价交换:一条鱼(6元)2+2+2

  后来的等价交换:一条鱼(5.4元)5+0.4(或者1.8×3)

  注意开始这条鱼价值6元

  鱼贬值了0.6元!

  关键是以要把三个人看做一个整体,把小明父子看作整体。

  而且小明实际上是将鱼以5.4元卖掉,然后占用了0.4元买糖,最后交给爸爸5元。

  出问题的人误导读者了两次:

  第一次:共花了5.4就是实际的花费,已经包括了小明占用的0.4元,不能再重复加上0.4元形成根本不存在的5.8元。

  第二此:6元是第一次的交换金额,5.8元是误导的第二次交换金额,这两个金额相减没有实际意义。

  如果这样问还有意义:那条鱼贬值了多少?或者说,后来小明父子少赚了多少?

  6-5.4=0.6元

  第一次误导为何成功?

  答:读者没有加以思考就跟着题目将5.4元又重复加了一个0.4元。

  第二此误导为何成功?

  答:读者又是没有加以思考就跟着题目用第一次交换的金额6元去减一个根本不存在的5.8元(所谓的第二次交换金额)。

2020-06-13 17:12:22
刘轩黄

  2*3-0.4-5-0.2*3=0

  (2-0.2)*3-5-0.4=0

2020-06-13 17:13:17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