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一道探究诗歌情感的题目,探究时注意结合诗歌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要词语作答,注释注意:“经常被调来调去”,表情达意的词语:“长为客”“了无陈迹”“人已去”“叹”“头先白”.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2)这是一道手法题,此题主要是抒情方式的考核,注意结合诗歌分析“直抒胸臆”和“怀古伤今“的手法的运用.
答案:
(1)这首词通过对往昔英雄人物的追忆与今朝他们“了无陈迹”的叹息,作者既渴望能如英雄一样建功立业,又深以“旌旗未卷头先白”为憾;同时,还对自己这样“笑尘劳、三十九年非,长为客”,被朝廷调来调去的感到失意和无奈.
(2)这首诗因江行兴感,却没有对江上和岸上的景物作任何具体描绘,而是将现实政治感慨与怀古之情有机的结合,采用了一种直抒胸臆的方式,来指点江山、怀古论今,感叹人物命运人事多乖,抒发胸中的郁闷与不平.
作品鉴赏:
上片为第一层,由江行沿途所见山川引起怀昔游,痛惜年华之意.“还记得、构中行遍,江南江北”,“梦中”云者不仅有烘托虚实之妙,也是心理感受的真实写照,这种恍惚的神思,乃是多年来雄心壮志未得实现.业已倦于宦游的结果.反复玩味以上数句,实已暗伏“尘劳”、觉非之意.官场之上,往往如山水一般旧曾相识虚如幻梦不如远离,同时也就成了一种强有力的召唤,来自大自然的召唤.所以,紧接二句写道:“佳处径须携杖去,能消几两平生屐?”要探山川之胜,就得登攀,“携杖”、着“屐”(一种木底鞋)是少不了的.
这片六句另起一意为第二层,由山川地形而引起对古代英雄事迹的追怀.
结尾数句为第三层,是将以上两层意思汇合起来,发为更愤激的感慨.“楼观才成人已去”承上怀古,这里是说吴国基业始成而孙权就匆匆离开人间.“旌旗未卷头先白”承前感伤,由人及己,“旌旗”指战旗,意言北伐事业未成,自己的头发却先花白了.
综此二者,于是词人得出一个无可奈何的结论:人间哀乐从来循环不可琢磨(“转相寻”),“今犹昔”.这结论颇带宿命色彩,乃是作者对命运无法解释的解释.更是作者对命运不如已愿,人事多乖的感叹.
词中一方面表示倦于宦游--“笑尘劳、三十九年非”,另一方面又追怀古代英雄业绩,深以“旌旗未卷头先白”为憾,反映出作者当时矛盾的心情.虽是因江行兴感,词中却没有着重写景,始终直抒胸臆;虽然语多含蓄,却不用比兴手法,纯属直赋.这种手法与词重婉约、比兴的传统是完全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