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题考查识记文学常识与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为识记A.
识记要加强理解,寻找规律,科学识记.虽然要求熟读成诵,但也不能是死记硬背.要结合对全文的理解,加深对名句、次名句的深入理解,只有真正对其含意领会贯通了,结合其含意来背诵就容易一些.另外,要善于寻求文本内在的规律,如意思的层进、排比、对偶等规律去背诵,这样就能较快地达到科学背诵的目的,也不容易回生、遗忘,使自己的识记更加牢固、可靠.
(2)本题考查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和诗人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本诗首联写秋晚登城“满眼愁”,它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这句诗在这里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颔联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
颈联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瞻望自己的前途,身世安危未卜,真令人搔首不安,愁肠百结;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
尾联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在这里借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多少感慨与哀愁啊.
(3)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答题要点: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象,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述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写诗人拄杖登上了城北门楼,远眺晚秋萧条的景象,激起了对关中失地和要塞大散关的怀念.进而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忧国伤时的深情.尾联“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总结全诗,“非复昔”表达戎马生涯的怀念与对这些已成往事的感慨;“梦魂犹绕”写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
由此可见,“非”表现了当年的戎马生涯早已成往事的感慨与无奈,“犹”有仍然之意,诗人仍然不忘收复失地、北定中原;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虽壮志未酬,但心系国事,雄心犹存的豪壮情怀.
参考答案:
(1)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
(2)秋景肃杀之愁;山河沦丧之愁;身世遭际之愁(报国无门之愁).
(3)“非”表现了当年的戎马生涯早已成往事的感慨与无奈,“犹”有仍然之意,诗人仍然不忘收复失地、北定中原;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诗人虽壮志未酬,但心系国事,雄心犹存的豪壮情怀.
附:
译文:
一幅头巾,一根藜杖,深秋傍晚独登上城北门楼:西风卷地,百草凋零,满眼秋色勾起我满腹烦愁.一点烽火,报传着大散关口的敌情战况,两行雁阵,带来了长安杜陵的秋意浓厚.眼望破碎的山河呵,常令人心中不安频频搔首;想起身世的安危呵,倚楼间百感交集涌上心头.如今,已不再是当年横戈马上,军中赋诗的光景,可时时刻刻魂绕梦萦的,仍是那古时的梁州!
赏析:
《秋晚登城北门》,七言律诗,作者南宋陆游.这首诗写法是记叙与抒情相结合,开头两句记叙出游的地点、时间和感受,第二联写远望烽火,第三联由失地而想到“山河兴废”和“身世安危”,主要写了诗人登城楼的所见所感.
这首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诗人当时在四川成都.一天他拄杖登上了城北门楼,远眺晚秋萧条的景象,激起了对关中失地和要塞大散关的怀念.进而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忧国伤时的深情.
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幅巾”指不著冠,只用一幅丝巾束发;“藜杖”,藜茎做成的手杖.“北城头”指成都北门城头.这句诗描绘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反映了他当时闲散的生活,无拘无束和日就衰颓的情况.“卷地西风满眼愁”是写诗人当时的感受.当诗人登上北城门楼时,首先感到的是卷地的西风.“西风”是秋天的象征,“卷地”形容风势猛烈.时序已近深秋,西风劲吹,百草摧折,寒气袭人,四野呈现出一片肃杀景象.当这种萧条凄凉景象映入诗人眼帘时,愁绪不免袭上心来.“满眼愁”,正是写与外物相接而起的悲愁.但诗人在登楼前内心已自不欢,只有心怀悲愁的人,外界景物才会引起愁绪.所以与其说是“满眼愁”,勿宁说是“满怀愁”.“满眼愁”在这里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愁”字可以说是诗眼.它既凝聚着诗人当时整个思想感情,全诗又从这里生发开来.这句诗在这里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这两句是写对边境情况的忧虑和对关中国土的怀念.大散关是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诗人过去曾在那里驻守过,今天登楼远望从那里传来的烽烟,说明边境上发生紧急情况.作为一个积极主张抗金的诗人,怎能不感到深切的关注和无穷的忧虑呢?这恐伯是诗人所愁之一.深秋来临,北地天寒,鸿雁南飞,带来了“杜陵秋”的信息.古代有鸿传书的典故.陆游身在西南地区的成都,常盼望从北方传来好消息.但这次看到鸿雁传来的却是“杜陵秋”.杜陵(在今陕西西安市东南)秦置杜县,汉宣帝陵墓在此,故称杜陵.诗中用杜陵借指长安.长安为宋以前多代王朝建都之地.故在这里又暗喻故都汴京.秋,在这里既指季节,也有岁月更替的意思.“杜陵秋”三字,寄寓着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关怀,对故都沦陷的怀念之情.远望烽火,仰视雁阵,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不觉愁绪万千,涌上心头.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这联诗句,抒发了诗人的忧国深情.“山河”在此代表国家,国家可兴亦可废,而谁是兴国的英雄?“身世”指所处的时代.时代可安亦可危,谁又是转危为安、扭转乾坤的豪杰?山河兴废难料,身世安危未卜,瞻望前途,真令人搔首不安,愁肠百结.再看,自己投闲置散,报国无门,只能倚楼而叹了.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这-联既承前意,又总结全诗.“横槊赋诗’意指行军途中,在马上横戈吟诗,语出元振稹《唐故捡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曹氏父子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其后苏拭在《前赤壁赋》中也曾写过“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横槊赋诗”在这里借指乾道八年(1172)陆游于南郑任四川宣抚使幕府职时在军中作诗事,他经常怀念的,正是“铁马秋风大散关”的戎马生涯,而现在这些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多少感慨啊!诗人虽然离开南郑已有五年之久,但“金戈铁马,魂绕古梁州”,正是报国心志的抒发,诗虽结束,而余韵悠长.
这首诗边记事边抒情,层次清楚,感情激愤,爱国热情跃然纸上.此外,如语言的形象,对仗的工整,也是此篇的艺术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