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答本题,先理解句子的内容: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以此句起笔,给人一种惊讶之感,突兀之势,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吸引读者.
(2)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诗歌结尾两句的意思是:何时让它搏击凡鸟,我们就会见到凡鸟血洒草原的壮观景象.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嫉恶如仇的激情”“奋发向上的凌云之志”.
答案:
(1)①起笔以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是怎么回事呢?②刻画画鹰的气势,吸引读者.③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3分),每点1分)
(2)①最后两句承上收结,大意是说: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2分)②表现作者嫉恶如仇的激情,(1分)奋发向上的凌云之志.(1分)
参考译文:
洁白画绢之上,突然腾起风霜气,原来纸上苍鹰,凶猛不同一般.竦起身躯,想要捕杀狡兔;侧目而视,目光深碧锐利.只要解开丝绳铁环,画鹰就会凌空飞去;只要轻轻呼唤一声,画鹰就会拍翅飞来.何时让它搏击凡鸟,我们就会见到凡鸟血洒草原的壮观景象.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妙”(《瀛奎律髓》),从而表现了作者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全诗共八句,可分三层意思:一、二两句为第一层,点明题目.起用惊讶的口气:说是洁白的画绢上,突然腾起了一片风霜肃杀之气,这种肃杀之气,第二句随即点明:原来是矫健不凡的画鹰仿佛挟风带霜而起,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首诗起笔是倒插法.杜甫《姜楚公画角鹰歌》的起笔说:“楚公画鹰鹰戴角,杀气森森到幽朔.”先从画鹰之人所画的角鹰写起,然后描写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这是正起.而此诗则先写“素练风霜起”,然后再点明“画鹰”,所以叫作倒插法.这种手法,一起笔就有力地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着读者.杜甫的题画诗善用此种手法,如《奉先刘少府新画山水障歌》的起笔说:“堂上不合生枫树,怪底江山起烟雾.”《画鹘行》的起笔说:“高堂见生鹘,飒爽动秋骨.”《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沱江画图十韵》的起笔说:“沱水临中座,岷山到北堂.”这些起笔诗句都能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中间四句为第二层,描写画面上苍鹰的神态,是正面文章.颔联两句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在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作者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以上这两联中,“思”与“似”、“擿”与“呼”两对词,把画鹰刻画得极为传神.“思”写其动态,“似”写其静态,“擿”写其情态,“呼”写其神态.诗人用字精工,颇见匠心.通过这些富有表现力的字眼,把画鹰描写得同真鹰一样.是真鹰,还是画鹰,几难分辨.但从“堪”与“可”这两个推论之词来玩味,毕竟仍是画鹰.
最后两句进到第三层,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着作者的思想.“何当”含有希幸之意,就是希望画鹰能够变成真鹰,奋飞碧霄去搏击凡鸟.“毛血”句,见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至于“凡鸟”,张上若说:“天下事皆庸人误之,末有深意.”这是把“凡鸟”喻为误国的庸人,似有锄恶之意.由此看来,此诗借咏《画鹰》以表现作者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之志.作者在《杨监又出画鹰十二扇》一诗的结尾,同样寄寓着他自己的感慨:“为君除狡兔,会是翻鞲上.”
总起来看,这首诗起笔突兀,先勾勒出画鹰的气势,从“画作殊”兴起中间两联对画鹰神态的具体描绘,而又从“势可呼”顺势转入收结,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揭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