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李之仪-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陈仁际的问题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李之仪①偶向凌歌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李之仪①

  偶向凌歌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注释】①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___

  A.李之仪深受政治压迫,被管制在太平州,已无经常登高览胜的兴致,起首句中“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

  B.“春光已过三分”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在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淡淡的惊讶、遗憾和惆怅。“江山重叠倍销魂”中“销魂”一词,则表现了作者面对多娇江山的极度高兴之情。

  C.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都变成了含情物。

  D.“那堪”与“已是”呼应,语意上更进一次,写旧恨新愁相继,让人难以承受,突出了忧愁之深重绵长。

  E.“清愁满眼共谁论”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共谁论”进一步表明作者孑然独处,无人可为之解忧。

  (2)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回答
2020-06-13 19:45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宁博

  (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B项“极度高兴之情”错,“销魂”一词表现的是作者“悲喜交织”的复杂心情,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E项“设问”错,应为“反问”.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答出“伤春”“思归”“郁闷”“落寞”的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如“偶向凌歌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突出伤春情怀;“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则是显示出内心的无限惆怅.

  答案:

  (1)BE

  (2)①伤春之情:看到眼前春光将尽,流露出遗憾伤感之情;②思归之情:作者登台远眺,只见江山重叠,阻断望乡(望京)之路,更觉愁苦;③被排挤(或政治不得志、被贬谪)的郁闷:词人因触犯权贵被编管太平州,前途无望,旧恨新愁,异常苦闷;④无人理解的落寞:词人满怀愁绪,却无人可以倾诉,内心无限寂寞惆怅.(答对三点给6分)

  赏析:

  这首词,作于李之仪居今当涂期间的某年春天.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起首用“偶向”二字,便透露出他平时幽居抑郁的心情.李之仪虽身在江南,心犹念汴京和故土(李之仪的家乡在今山东庆云).登高以眺远,自难免引起万千感触.但词人仅用“春光已过三分”一句概括他种种思绪,把无穷的空间感化作有限的时间感,从而收到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销魂”一词,兼有极度高兴和极度伤心两方面的含义.

  “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飞花、坠絮,本都是自然形态的东西;但经过诗人的渲染,便都变成了含情物.飞花,指他人之乘风直上,舞态翩跹,得意非常;坠絮,喻己身之遭谤被逐,堕地沾泥,了无痕迹.

  下片点明题意:“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伤感甚”,指以往岁月里所遭受的政治打击.“那堪旧恨仍存”,意味着此刻、此后仍然“旧恨”绵绵.“清愁”,指所触起的新愁.词人在“愁”字下加用“满眼”一词,便使人觉得愁如春天的游丝弥漫空际.至于愁些什么,词人并未明言,因此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共谁论”,进一步表明诗人块然独处,竟无人可为解愁.

  “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却,这里作“岂”解,“却应”即“岂应”.词人目睹凌高欠台下春草丛生,很自然会联想起淮南小山《招隐士》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著名诗句.但李之仪这里的“王孙”指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词人把归乡不得的怨恨归咎于春草的不解相忆,实乃貌似无理却至情的说法.

  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姑溪词提要》谓李之仪“小令尤清婉、峭蒨,殆不减秦观.”可谓一语中的,总括了李之仪小词的特点.这首词就是明证.

2020-06-13 19:48:07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