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念奴娇①张孝祥风帆更起,望一天-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李亚君的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念奴娇①张孝祥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②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船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各题。

  念奴娇①

  张孝祥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离愁无数。明日重阳尊酒里,谁与黄花②为主。别岸风烟,孤舟灯火,今夕知何处。不如江月,照伊清夜同去。

  船过采石江边,望夫山③下,酌水应怀古。德耀④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⑤.默想音容,遥怜儿女,独立衡皋⑥暮。桐乡⑦君子,念予憔悴如许。【注释】:①本词是绍兴二十六年九月作者在建康送别被遣归的家人李氏之作。②黄花:菊花,此借指李氏。③采石:即采石矶,在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望夫山:此指采石矶附近的望夫山。④德耀:梁鸿之妻孟光,字德耀。此借指李氏。⑤荆布:荆钗布裙。⑥衡皋:即蘅皋。生长有蘅草的水边。⑦桐乡:指今安徽桐城。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风帆更起,望一天秋色”二句,点出了季节,且暗示了送别的地点。词人在长江边送别,不时地仰望着满天寥廓的秋色。

  B.“不如江月”二句,进一层写出内在的思绪。“伊”,指李氏。词人不想化身为江上的明月,在清夜光照情人,与之同行。

  C.“德耀归来”二句是说虽已富贵,怎忍抛弃曾同甘共苦的贤妻!这是词人心中痛苦的呼唤,也是对遣归李氏的悔恨和自责。

  D.“默想音容”三句,写暮色中词人独立在长着香草的水边,望着远去的行舟,脑海里浮现起李氏的音容声貌,遥念着孩子。

  (2)下列诗句与重阳节有关的一项是___

  A.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B.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C.月色灯山满帝都,香车宝盖隘通衢。身闲不睹中兴盛,羞逐乡人赛紫姑。

  D.皎皎秋空八月圆,常娥端正桂枝鲜。一年无似如今夜,十二峰前看不眠。

  (3)①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柳永的词善于运用“点染”手法。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如“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中,先点明离别之情“念去去”。再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的景色渲染烘托。请在张孝祥《念奴娇》一词中找一例这样的语句,并简要分析其效果。

  ②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的一项是___

  A.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韦应物《闻雁》)

  B.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C.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D.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回答
2020-06-13 15:31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何亚银

  (1)此题考查学生正确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以及领会诗歌表达技巧的基本能力.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分析表达技巧时要注意紧扣诗歌内容.B、“词人不想化身为江上的明月,在清夜光照情人,与之同行”表述错误随着物景的转换,词人心潮起伏.他多么想化身为江上的明月啊!故选B.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充分把握所给诗歌的内容.A、写的是端午节的内容;B、写的是重阳节;C、描写的是春天景象;D、写的秋天的景色.故选B.

  (3)①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明确材料中的表现手法运用的基本技巧,解答时要明确这一点.诗歌中的“风帆更起”三句,点出了季节,暗示了送别的地点.在长江边,词人送别,不时地仰望着满天寥廓的秋色.一个“望”字,既刻画出送行者忧愁的神情,又表现出对行者扬帆离去的无限依恋的断肠心境.

  ②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明确点染这种修辞手法的特点,体干已经表明所谓“点”,指的是点明情感的内涵;所谓“染”,指的是用景物来渲染烘托所点明的情感.B、直接表明了秋色的辽阔深远,具有充分的内涵型特征.其他三项句通过点染的手法进行渲染,直接鲜明体现出描绘景色的别致、神奇.故选B.

  答案:

  (1)B

  (2)B

  (3)①这首词,开篇“风帆”三句以“离愁”“秋色”点出离别主题与别时季节,“明日”五句分别就季节与离愁着意描写渲染之.“重阳”与“黄花”紧承“秋”字,表现鲜明的季节特征,又透露出当此重阳佳节却无法与爱人共度的怅惘意绪.而“别岸风烟”三句照应“风帆”并紧扣“离愁”,设想别后旅程中爱人的孤独凄凉,更深地传达作者的无限憾恨.如此写法,使得情与景直接交融,即事言情,情由景生.

  ②B

  赏析:

  张孝祥与李氏是一对少年情侣,后来同居生下长子同之.他对这段风流韵事虽想长期隐瞒,但终不免要暴露,且不为封建礼教所容,故而不得不忍痛分离.词中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就是倾诉真挚爱情生活遭受压抑的痛苦心情.

  “风帆更起”三句,点出了季节,暗示了送别的地点.在长江边,词人送别,不时地仰望着满天寥廓的秋色.一个“望”字,既刻画出送行者忧愁的神情,又表现出对行者扬帆离去的无限依恋的断肠心境.“明日”二句,由景入情.黄花,菊花,比喻李氏.这既符合时令,又借以抒发“风里落花谁是主”(李璟《浣溪沙》)的感慨.词人想起明日就是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而彼此却在此时分别,再难团聚,情何以堪.因此心中愁绪更添.“别岸风烟”三句,由当时的送行转到想象别后途中情景.目送孤舟飘逝,已感到凄然欲绝,更何况随着江风和雾霭远去的行舟,今宵还不知道停靠在什么地方!正是两情缱绻,难以割舍“不如”二句,进一层写内在的思绪.“伊”,指李氏.随着物景的转换,词人心潮起伏.他多么想化身为江上的明月啊!张先《江南柳》词中写过:“愿身能似月华明,千里伴君行.”可是词人自恨不能如江月,不能在清夜光照情人,与之同行.上片即景抒情,渲染离别的愁绪,写得委婉缠绵,一往情深.

  下片开头“船过采石江边”一句,笔力宕开,而意脉不断.采石,即采石矶,在安徽当涂县西牛渚山下.从这里上船是要经过采石矶的.紧接着“望夫山下”二句,词人想李氏到此一定会感慨古事的.安徽当涂有望夫山,靠近采石矶.这里有着美丽动人的望夫化石传说,也许她会从这感人的爱情故事中联想到夫妻情爱之深,因而对自己被遣归的不幸命运,不堪其悲苦吧!“德耀归来,虽富贵,忍弃平生荆布”二句,反用南朝齐江袥故事.《南史•范云传》载,江袥先求与范云女为婚,以剪刀为聘.后贵显,范云曰:“今将军化为凤凰,荆布之室,理隔华感.”因出剪刀还之,袥亦别婚他族.“荆布”典又本于后汉梁鸿妻孟光之荆钗布裙.孝祥与李氏私下结合的时候,还是一个没有功名的少年书生,后廷试中进士第一,虽已富贵怎忍抛弃这位曾经同甘共苦的贤妻呢!这是他心中痛苦的呼唤,也是对遣归李氏的悔恨和自责.“默想音容”三句,揭示蕴藏内心复杂的意绪.词人在暮色苍茫中独立在长着香草的水边高地上,凝望着远去的行舟,脑海里既浮现起她的音容声貌,悲恨满脸;又遥念着幼稚的儿子.正是牵肠挂肚,思绪难平.

  歇拍“桐乡君子”二句,情意萦纡,缠绵悱恻.桐乡,春秋时桐国地,在今安徽桐城县北,这里即指桐城.由于孝祥对遗弃李氏讳莫如深,所以不能用当时的地名来泄露她的真实去处.词人唯一希求的是,桐乡的君子,想到他在这里心身憔悴而能体谅被迫拆散的苦衷.

2020-06-13 15:35:51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