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物喜,勿以己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物喜,勿以己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物喜,勿以己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物喜,勿以己悲
原文出处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字义
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想,想做.勿:不要.施:施加.于:介词,在.人:这里解释为对方,与原文前面的“己”相对.
翻译
大概就是“恕”了.自己不想要的(或不想做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的身上.
意译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最早由儒家始祖孔子的一种准则.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以上所理解的“人”是广义的,是指大众,然而《论语》诞生的那个时代“人”的定义通常是指狭义那方面,也就是指士以上的人,和“民”是相对而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前面写着的是“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是在同一句话中叙述的,很明显这里的“民”是指被剥削阶级,劳动人民.用现在的语言来说,狭义的“人”是指奴隶主,即剥削阶级,而“民”是指奴隶,即被剥削阶级,所以这句话当然也就可以理解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人际关系原则适用于剥削阶级,而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的关系却未必如此.这种理解并非无稽之谈,也并非完全不具可能性,然而,众所周知,孔子是鼎力推崇“仁”之士,此处的“人”应当是指广义的.孔子所道出这么一句话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理.若凡事都从这个原则出发的话,很多事情都会卡在中间,难以前进.倘若两人举枪对峙,生命危在旦夕,甲为正,乙为邪,这时如果甲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岂不惨哉!甲当然不会想被杀掉,难道就不杀不想被杀的乙了么?任何道理,任何定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一定环境下才适合的.
不以物喜:‘物’是指结果,指的是你现在已经得到的东西,可能是金钱、房车,可能是职位、权力,也就是名和利.这个世界越来越是结果为导向的社会,个人的成就越来越与客观得到的名和利直接挂钩,而非主观自我欣赏之类.你对社会的贡献价值会直接与你得到的名利挂钩,当然不排除你运气很好.这些‘物’往往是现在的你的财富、你的成就,是对你过去的价值承认.所以现在我们就比较的容易理解‘不以物喜’这句话了.得到的已经得到了,人的满足感、成就感基本来自于刚刚获得的财富增加,名利增加,也就是增量部分才能给你实在的好感受;若是没有了增量,那么人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就会日渐减少.所以有句话就叫做‘时过境迁’,指的就是随着时间的走动,心境就会随之变迁.所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现在的财富和名利是对你过去价值的承认,也是未来的起点.人需要始终保持一颗迎接未来的心.我真的遇到过一些很聪明的人,他们在获得了成功之后,在个人的心态上发生了变化,潜意识地就把自己当成了:‘物,还潜意识地要求周围的人都得把他当成:‘物.我想他是走向了歧途和坟墓,就像古龙笔下的百晓生在拼出了兵器普中的第一后,那个第一就从此固步自封,在武林中只有了虚名.所以很重要一点,人只要活着在任何时候都别把自己太当回事,不管你觉得自己是多么厉害的技术大拿也好,销售冠军也好,管理奇芭也好,战略高手也好,保持一颗平常心是最重要的.路还很长,更多的机会和挑战还在我们的前头.如果我们只会欣赏现在的‘物’,那么我们就可能失去了更美好的未来.
不以己悲:人只要活着在任何时候都别把自己不当回事,也就是妄自菲薄,被所谓的权威、所谓的成功者、所谓的领导者所蒙蔽你的双眼,无谓地判定自己的弱小和无能.每个人在看到自己弱点或是失败的时候往往会很沮丧,甚至带着消极的情绪,这样就完全限制了自己的潜力和发展机会.每个人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坚强的发展系统,在自己的职业发展中不断努力、不断挑战未来的可能性,公司的发展同样也是如此.我们的神五、神六已经上天,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有自己的磁悬浮列车.我们都有机会去实现别人认为的不可能.做人千万不要看不起自己.对于每个人来说对待自己的未来都需要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那就很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