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从孔子的修身哲学对我的启示1000字
求一篇从孔子的修身哲学对我的启示1000字
求一篇从孔子的修身哲学对我的启示1000字
求一篇从孔子的修身哲学对我的启示1000字
修养
是我们一以贯之的中国哲学道理.
只有中国才有这玩艺(功夫).
西方哲学到了现象学存在论那里才有所提及.
儒家由孔子正式创立,至清末已经有两千四百多年的历史.孔子尊奉周文化,儒家的一部分基本经典如《诗》《书》《礼》《乐》《易》,在西周时已经以某种方式存在了,所以有人认为儒家的历史起源要早于孔子.无论如何,儒家至两千年前的汉代,就已经明确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导思想与文化,而且几乎没有中断地延续到清末.这其中有过多次改朝换代,有过多次选择其他文化的机会,但是历朝历代,中国人总是选择儒家为主导者,可见这是一种发自民族深心的认同和尊崇.因此,中华民族最深切地受到儒家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一些基本特性.
古《易》卦象就鲜明地表现出这种思想和精神的结构,孔子及其弟子们创作的《易传》更是直接阐发了其中"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之谓神"(《周易·系辞上》)的哲理.所以儒家相信"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中庸》第12章),相信家庭的亲子之爱(慈与孝)是一切德行、礼乐和政治之源,相信天地四时与人的息息相通.
用言行一致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于国、诚于家,之内在外在的合一性仁爱之修养.
中国人向来讲究“四维八德”,其中“礼、义、廉、耻”组成“四维”;而“八德”系“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因其有八字,固称做“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修身哲学对我的启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修身为第一要.孔子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而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要努力观察和研究事物,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获取高深的知识和智慧.有了高深的学问和智慧,就能心诚意实,言行一致,即使无人在时,也照常遵守道德准则,保持情绪平稳,平常心,没有忧患,很好地修身.
孔子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当这些情绪未发泄时,人的情绪就处于心平气静,中庸平稳;但有时因发生了事故,我们会有上述情绪的发泄,只要是适当、有节制,不过度与激烈的发泄,就是温和、平和.中庸是天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平和是获得事物客观规律、道德和行为标准的道路.追求实现中庸平和,能使天和地处于融洽的位置,阴阳能调和,天下万物就能生育成长.
“随遇而安”是较好的修身方法.孔子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穷,行乎贫穷;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人而不自得焉!”君子是根据他所处在的地位和环境泰然生活行事,不愿有非分的额外的要求和行为.当你富贵时,就要多行善事.取之于社会,用诸于社会.当你贫穷时,也不能挺而走险,做非法害人的事.当你处在未开发的部落时,就要入乡随俗.当你处于患难的境地时,要泰然忍受患难.这样的君子,没有人会生活的不自我满足和快乐.
我们这个世界的未来,不能再寄托于那些在历史上犯下了无数文化罪行、而且还在不断制造各种灾难的文化机制上,而要通过各传统民族的原文化的复活和全球主导文化的多样化来获得新的人类生机和平衡结构.我们的希望在于一个全人类的文化生态多样性,一个以民族原文化为基本单位的"联合国".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就是教化和教育,做有文化涵养的文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