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中黄昏的意象
诗歌中黄昏的意象
诗歌中黄昏的意象
诗歌中黄昏的意象
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为绝妙词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黄昏意象的相思情节
胡花
摘要: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起源于对太阳的崇拜,他的意象内涵最先在《诗经•君子于役》中确立为日暮相思的内容.经过后世语言不断的丰富发展,黄昏意象相思的内涵也不断的丰富发展,到了唐宋诗词中,这个意象已经完全定型.
关键词:黄昏意象日暮相思艰难追求生命意识时代气息
“音尘自此无因问,泪洒川波夕照明.”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是一个重要的惯常语,用黄昏意象的诗歌随手可拈,光盛唐诗歌中写黄昏意象的就有两百多首,可见古人是非常喜欢用这个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情的.那么,黄昏意象如何而来,又如何发展,包含了怎么样的情感内涵呢?这篇文章就此内容做一个全面的探讨.
(一)黄昏意象及其嬗变
黄昏,本来只是作为一个时间名词而出现在中国古书上的.《易经•随卦》云:“象曰: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响晦入宴息.”这里“响晦”就是向晚的意思,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黄昏.在解释“黄昏”这个词时,《汉语大词典》上说:“日已落,天色尚未黑的时候.”《大辞典》上说:“太阳将落,天色快黑时分.”在这里,黄昏只是一个冷冰的时间名词而已,并未赋予它任何人类的感情.而最早赋予它人类感情的是《诗经•君子于役》.《诗经•君子于役》描写的是黄昏时分,思妇对远在他乡的丈夫的期盼.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到:“傍晚怀人,真情真景.”姚际恒的《诗经通论》说:“日落怀人,真情实况,描写如画.晋唐人田家语诗,恐无此真实自然.”由此确立了思念主题为黄昏意象的原始意象,从而开辟思妇怀人的写作主题.清代的许瑶光在《雪门诗抄》中评论此诗说:“鸡栖于桀下牛羊,饥渴萦怀对夕阳.已启唐人闺怨句,最难消遣是黄昏.”自《诗经•君子于役》之后,中国古代文人多借助黄昏这个意象来表现思妇怀人的情感,而到唐代尤其如此.
在先秦文学特别是《诗经》《楚辞》中,黄昏意象的相思情感多半表现的是男女之间的相思,例如《楚辞•九歌》中的湘夫人“与佳期兮夕张”,写的就是这种男女相思.到两汉以后,这种相思内蕴得到扩展,已经不限于表现男女恋情,而且包含了游子征人对亲朋好友的乡思乡愁.比如吴迈远的《胡笳曲》:“日当故乡没,谣见浮云阴.”许庭的《临江仙•咏柳》:“夕阳影里,愁煞宦游人.”
不仅相思这个主题的内蕴随时代而不断扩展,黄昏意象的其他内蕴也随着古人语言的发展,心理变化而不断得到充实,由最初的相思主题发展到《楚辞》里求索的主题,其后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唐代,黄昏意象早不限于相思和求索这两大内容了,对生命的感悟对时世的领悟都是这个意象所包含的内容.
在古代诗词中,“黄昏”意象不仅在内容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它在诗歌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断的变化的.
由《诗经•君子于役》中我们可以看到,“黄昏”的原始意象是起兴的作用.人生于大自然中,则天地与我有情,自然中的草木鸟兽,日月山川及人为器物,都是先人以之入诗的素材,造成了自然鲜活中的混沌意象,外在自然景物引发了创作的因子,表现先民对纯粹自然美的普遍而深厚的感受,诗歌也自然起兴.《诗经.君子于役》对牛羊鸟等黄昏的自然景物描写是如此自然生动,面对此景,思妇怎不油然生情!
到《楚辞》之后,黄昏意象已由兴的作用转向隐喻象征作用.诗人的愤怒与不满郁结于心,碍于外界压力,不能明白晓畅的抒发,只好借意象来委婉的表达,特别是对时空情境的感伤,对时间无法把握的惶恐有时间隔离的伤痛都只喜欢借黄昏的描写来表现.自古以来,时间和命运几乎都是相连的,作品中常见以时间更迭空间的转换来暗示生命的无常.或以时间之流的不可抗拒,空间的变化来象征命运力量的可怕.例如李商隐《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是以“黄昏”这个时空意象暗示生命的无常,美好事物的无法掌控.
黄昏的隐渝性意象在唐代用得不是很多,李商隐是比较特别一个诗人.唐代最常见的黄昏意象是情感性意象.这也得益于唐代语言的极度丰富,诗歌技巧的高度发达.在唐代诗人笔下,黄昏这个意象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意象,他常常和春、秋、山、古道荒城、落花衰草等等枯败意象结合,旨在展示自然物与人化自然的盛时已过,凋敝满眼.黄昏之景渗透了无限伤心,从中折射出了诗人痛苦不堪的心境,诗人之情与黄昏之景达到了高度统一.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岁月悠悠,历史上的杰出诗人名士都随风而逝了,可是他们在夕阳黄昏下的吟唱却千古不衰.黄昏作为一个带有浓郁的伤悼气氛的意象被广泛的使用,深入人心.
(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黄昏意象表现出的日暮途远的艰难追求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中国文人深深受到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投入到政治进取上.而黄昏作为时不我待的参照物,催动着诗人惜时进取.《离骚》:“吾令曦和弥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此诗歌中,屈原通过日暮黄昏下的上下求索,来实现对美政理想的追求.黄昏暗示着生命与机缘的有限,提示着个体生命在有限的时间里实现建功立业的积极追求和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又如王之焕《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歌前两句写登楼所见景色.落日,紧挨西山,在恢恢的天宇上,缓缓沉落,黄河似从天而来,向大海奔流.寥寥十字,把落日、高山、大海、黄河统摄其中.一般来说,黄昏景象,容易使人消沉,而这首诗虽写落日之尽,却绝无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之感.使人感受到的是一种不可遏制的豪情和无限开阔的胸襟,诗人登上鹳雀楼,瞩目四顾,有落日熔金,暮云和壁之状,俯视黄河,有奔腾跳跃之形,这是一种奋发向上,不断追求的精神风貌,鼓舞人们自强不息,积极进取,不断追求.
当文人在现实面前遭受到巨大挫折时,他们也不会放弃入仕的豪情和执着的信念.例如:王维《从军行》:“漠日暮沙漠垂,战声烟尘里.尽系名王颈,归来报天子.”
李白《登敬亭北二小山,余时送客,逢崔侍御,并登此地》:“屈盘戏白马,大笑上青山.回鞭指长安,西日落秦关.”
同样是落日黄昏,诗人却是热血满腔.在黄昏催人进的惜时进取的态度下,中国文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不懈的奋斗.我们能够看到黄昏里屈原上下求索的艰难身影,也看到了李白斜阳下回鞭指长安时候的潇洒豪情,更能想象出王维“归来献天子”的黄昏胜利和喜悦.
然而,黄昏意象也时常流露出诗人在体验生命飘渺后对尘世享乐的追求.如
岑参《日没贺延碛作》:“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没.悔向万里来,功名是何物.”
诗人在落日的沉吟里,传达出迷茫的人生感受,在人生失意时,个人的人生观,人生信仰随之产生了疑问,连个人早年的追求功名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也与落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