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胡松年,字茂老,-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梁勋国的问题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孤贫,母鬻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政和二年,上舍①释褐,补潍州教授。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孤贫,母鬻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政和二年,上舍①释褐,补潍州教授。八年,赐对便殿,徽宗伟其状貌,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为殿试参详官,以沈晦第一,徽宗大悦曰:“朕久闻晦名,今乃得之。”迁中书舍人。

  时方有事燕云②,松年累章谓边衅一开,有不胜言者。忤时相意,提举天平观。建炎间,密奏中原利害,召赴行在③,出知平江府。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手都市,百姓便之。

  除给事中。会选将帅,松年奏:“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在上之人识擢何如尔。愿陛下亲出劳军,即行伍搜简之,必有可为时用者。”又奏:“恢复中原,必自山东始,山东归附,必自登、莱、密始,不特三郡民俗忠义,且有通、泰飞艘往来之便。”除兼侍讲。王伦使金还,言金人欲再遣重臣来计议,以松年试工部尚书为韩肖胄副,充大金奉表通问使。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刘豫④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圣主万寿。”豫日:“圣意何在?”松年日:“主上意,必复故疆而后已。”使还,拜吏部尚书。

  俄以疾提举洞霄宫,卜居阳羡,虽居闲不忘朝廷事,屡言和籴科敛、防秋利害,帝皆嘉纳。绍兴十六年,病革,呼其子曰:“大化推移,有所不免。”乃就枕,鼻息如雷,有顷卒,人谓不死也。年六十。

  松年平生不喜蓄财,每除官例赐金帛,以军兴费广,一无所陈请,或劝其白于朝,曰:“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松年日:“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况俸廪,主上所以养老臣也。”

  (节选自《宋史•胡松年传》)

  【注释】①上舍:王安石变法把太学生分为外舍生、内舍生、和上舍生三等。“舍生”即上舍生,大学生中高班的学生。②燕云,是指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燕指幽州,云指云州。③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这里指朝廷。④刘豫:宋高宗建炎二年济南府知府,投降金朝;建炎二年四年,受金册封为“大齐皇帝”,后迁都汴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__

  A.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B.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C.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D.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人/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由唐高宗创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

  B.释褐,古代制度,新科进士必须在太学举行释褐礼,脱下贫民百姓所穿的粗布衣服而换穿官服,后用来指刚刚进入官场担任官职。

  C.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以二十五人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D.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胡松年慧眼识珠,擢拔后秀;献言献策,选拔军中将帅。他做殿试参详官时,评定沈晦第一,宋徽宗对此大为赞赏;他做给事中时,主张皇帝应亲临军中选拔将帅。

  B.胡松年出使他国,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他在“人皆疑惧”、不敢出使的情况下,毅然出使伪齐政权,面对对方的无理要求,进行了柔中有刚、含而不露的回击。

  C.胡松年心忧国事,对待生死豁达乐观。年老多病时,朝廷开恩,让他管理洞霄宫,但他屡次献言,皇帝多有采纳;病情危急时对儿子说,自然流转,生死在所难免。

  D.胡松年不贪钱财,不为子孙储蓄。朝廷每次授予他官职时,他请求赐予大量财物,因为军队建设需要大量费用。他还说,贤能的人钱财多了,有损个人志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幼孤贫,母鬻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

  ②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

1回答
2020-06-19 02:13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崔华力

  (1)C “是”这里是判断动词,“白之”作主语,其前断句,“是”后不断句,排除A、D;“宾客”为名词,作“喜”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B.句子翻译为:不请则已,告诉朝廷就成了沽名钓誉.喜欢宾客,俸禄不足以供费,有人请他为子孙着想节省用度.

  (2)C “十人为伍”错,应为“五人为伍”.

  (3)D “他请求赐予大量财物”错,原文为“松年平生不喜蓄财,每除官例赐金帛,以军兴费广,一无所陈请”,他并没有向朝廷提出赏赐财物的请求.原文的意思是,按旧例,官吏升迁朝廷都要赏赐财物,因为军队建设需要大量费用.

  (4)①鬻:卖或出售;资给:资助,供养;邃:精通.句子翻译为:(胡松年)幼年丧父家贫,母亲靠出售所织布匹,资助供养让他上学.(他)读书过目不忘,对《易经》尤其精通.

  ②解印:辞去职务;揭:发表,公布;便:意动用法,以之为便或感到便利.句子翻译为:尚未入境,贪官辞去官职,收敛行迹,胡松年将兴利除弊的十七件事项公布在都市上,百姓感到便利.

  答案:

  (1)C

  (2)C

  (3)D

  (4)①(胡松年)幼年丧父家贫,母亲靠出售所织布匹,资助供养让他上学.(他)读书过目不忘,对《易经》尤其精通.

  ②尚未入境,贪官辞去官职,收敛行迹,胡松年将兴利除弊的十七件事项公布在都市上,百姓感到便利.

  参考译文:

  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年时孤苦贫寒,母亲织布卖钱,供养他上学.读书过目不忘,尤其精通《易经》.政和二年(1112),以上舍生任官,担任潍州教授.政和八年,赐对便殿,徽宗因他像貌雄伟,改任他为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任殿试参详官,以沈晦为第一名,徽宗大喜说:“我很早就听说了沈晦的名字,今天才得到他.”升迁胡松年为中书舍人.

  当时正从事收复燕云地区,胡松年多次上奏说边恤一开,即有许多不能言说的事情发生,不符合当政者意思,被罢提举太平观.建炎年间,秘密上奏论述中原利害,召到朝廷,出知平江府.尚未入境,贪吏解下官印隐藏起来,胡松年将兴利除弊的十七件事项张榜在都市上,百姓感到便利.

  朝廷任命他为给事中.恰逢朝廷选拔将帅,胡松年上奏说:“富贵的人容易行善,贫贱的人难以成功,关键在于上面的人怎样认识提拔.希望陛下亲出慰问部队,就在军队中搜罗挑选,必然会有可以使用的人才.”又上奏:“恢复中原,必须从山东开始,山东归附,必须从登、莱、密州开始,不只是因为三郡民俗忠义,还因为有通、泰飞船往来的便利.”被任兼侍讲.

  王伦出使金朝回来,说金朝想再派重臣前来计议讲和事宜,以胡松年任工部尚书作为韩肖胄的副手,充任大金奉表通问使.当时使命久不通,人们都人心疑虑,胡松年毅然前往.到达汴京,刘豫命令他们以臣子之礼相见,韩肖胄没有回答,胡松年说:“圣主万寿无疆.”刘豫问:“圣主意图何在?”胡松年回答:“圣主的意图,必恢复故疆而后已.”出使回来,被任命为吏部尚书.

  不久因病提举洞霄宫,居住在阳羡,虽然居闲但不忘国事,多次上书论说和籴科敛、防秋利害,皇上都嘉奖采纳.绍兴十六年(1146),病重,招呼儿子说:“生老病死,在所难免.”于是就枕,鼾声如雷,一会儿后去世,人们都说他没有死.时年六十岁.

  胡松年平生不喜欢积敛财产,每次任官按例要赐予金帛,胡松年因军事耗费巨大,一无所求,有人劝他告诉朝廷,他说:“不请则已,告诉朝廷就成了沽名钓誉.”喜欢宾客,俸禄不足以供费,有人请他为子孙着想节省用度.胡松年说:“贤能但多财,就会有损志节,况且俸禄,是皇上用来赡养老臣的.”

2020-06-19 02:15:50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