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桃源行王安石望夷宫①中鹿为马,秦人半死-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韩文廷的问题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桃源行王安石望夷宫①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避时不独商山翁②,亦有桃源种桃者。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桃源行

  王安石

  望夷宫①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②,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③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注】①望夷宫:秦国宫名。②商山翁: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四个隐士。 ③重华:指传说中上古时代最英明的三大部落首领之一的舜,他姓姚,名重华。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诗歌首句化用“指鹿为马”了这一典故,此句写出了统治者的荒谬无道。

  B.诗中五六两句描述了桃源中人的生活状态,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

  C.“春风”一句表达了桃源中人听闻外界战乱不断,不胜悲慨,泪落沾巾。

  D.本诗是从桃源中人的角度叙述的,而《桃花源记》是从渔人角度叙述的。

  (2)下列各项诗句不属于对桃花源中的景色进行直接描写的一项是___

  A. 荒路暧交通,鸡犬互鸣吠。(陶渊明《桃花源诗》)

  B. 种桃处处惟开花,川原近远蒸红霞。(韩愈《桃源图》)

  C. 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茏开五云。(刘禹锡《桃源行》)

  D.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王安石《桃源行》)

  (3)本诗最后两句“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意蕴深远。请结合诗中相关内容,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回答
2020-06-23 01:45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雷正伟

  (1)B “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错,说明桃源中人不论沧桑之变,远离尘嚣,超凡脱俗,过着淳朴自然的生活,情趣无穷.

  (2)D 作答本题注意题干要求:“不属于”“直接描写”的句子.“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这两句陈述的对象是“渔郎”,不是直接描写景色的.

  (3)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诗歌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纷纷又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根据“一去宁复得”和注释三可以看出对贤明君王的渴望、期盼,同时也是对无道统治者的痛恨、批判;“天下纷纷经几秦”表现了对历代百姓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答案:

  (1)B

  (2)D

  (3)要点一:对无道统治者的痛恨、批判.

  要点二:对贤明君王的渴望、期盼.

  要点三:对历代百姓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

  参考译文:

  望夷宫里在指鹿为马,秦人多半死在长城脚下.逃避乱世的不仅是商山四皓,也有桃花源里的种桃人家.到此地种桃度过了多少冬春,采桃花吃桃实桃枝可作柴薪.子孙在这里生活与世隔绝,虽有父子却不分君臣.渔郎荡着船不知远近,在桃花深处相见吃惊地彼此相问.世上人怎记起古代有秦,山中人怎料到如今是晋.听说长安又吹起战尘,春风中回首往事泪下沾巾.虞舜一去怎能再得,天下纷纷又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

  赏析:

  头四句作者全翻新陶诗开篇,点明了陶花源的来历.陶诗“赢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列举两件事:一是指鹿为马胡亥,二是修筑长城害民伤财.说明秦政昏暗朝纲乱,民心尽失,并独创“种桃者”,有桃源避世追求和平之意.

  “此来”四句写桃源与世隔绝,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诗中“种桃经几春”、“采花食果枝为薪”说明桃源中人不论沧桑之变,远离尘嚣,超凡脱俗,过着淳朴自然的生活,情趣无穷.使人耳目一新的是作者独创“虽有父子无君臣”之句,虽源于陶诗“秋熟靡王税”,但言出了桃源世界天高皇帝远,虽有血缘亲情,但没有封建等级制度,人人自由平等.

  “渔郎”四句概括《桃花源记》故事的主要内容以及渔人与桃源人的交流和叹.渔人荡舟迷航人桃源,彼此相为惊叹.“惊相问”“山中岂料今为晋”则出于《桃花源记》中“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不知秦汉,无论魏晋”诸语的缩写.“世上那知古有秦”是说世人不入桃源,故难知道暴秦无道的具体情况.此句并说明桃源中人自秦就隐居于此,在此居住了汉、魏、晋多个朝代不受王化,不管人世沧桑之变.

  最后四句作者借桃源人之口对天下战乱不息、朝代替换的感慨.经过秦末大乱的桃源人,听得如醉如痴,因而回首往事有同感于战乱之苦,悲泪泣下而沾巾,感叹像尧舜一样贤明的君主已不复出现了,桃源人只经过一次秦末之乱已不堪其苦,哪知天下改朝换代,历遭多次似秦末之战祸,沧桑之变故的残酷现实.真是可叹可悲!此四句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乱世的厌恶与对和平自由平等生活的向往.

  本篇故事新咏诗,与晋唐朝诗风格调有异,一是重整体脉络而不作具体描绘,二是叙述以议论出,语意出新取胜,虽诗晚出,然极富新意,体现了宋诗的特色.北宋王安石作《桃源行》,则自创新格,以议论为特点,浓缩陶渊明诗意,精炼词句,独造名句,运思谋篇上胜过了前人.

2020-06-23 01:47:22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