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绿》和《囚绿记》节选,完成下面各题。(甲)我曾见过北-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谭光明的问题

  【阅读《绿》和《囚绿记》节选,完成下面各题。(甲)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

  阅读《绿》和《囚绿记》节选,完成下面各题。

  (甲)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朱自清,写于1924年)

  (乙)①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②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③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陆蠡,写于抗战爆发后的上海“孤岛”)

  1.下面对两段文字中有关“绿”的含义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A.甲文通过对梅雨潭水“绿”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

  B.乙文借对常春藤之“绿”的赞美,表达了对生命、希望、快乐的追求。

  C.甲乙两文都直接倾吐自己对绿的喜爱之情,都想从“绿”中汲取精神力量。

  D.甲文与乙文不同的是,甲文通过写“绿”表现一种刚健美,而乙文表现的是忧郁美。

  2.作者是如何通过想像来突出梅雨潭之绿的“奇异”之处的?(可直接用原文)

  3.乙文中哪些地方可以读出作者对绿的喜爱?请简要概括。

  4.甲文和乙文在抒情手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请举例分析说明。

  5.茅盾以“简单的故事,精致的情节”来评价小说《百合花》,曾卓以“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来评价诗歌《一个深夜的记忆》。请你也当一回小小评论家,选择甲文或乙文,也以“的”的句式写一句评语,并简要说明理由。

  评语:

  理由:

1回答
2020-06-22 13:08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马维华

  1.D

  2.以“绿”为裙,轻盈的舞女能临风飘举。以绿为眼,善歌的盲妹,能“明眸善睐”

  3.(1)靠近小圆窗,与绿对语;(2)长时间静坐窗前留恋这片绿色;(3)天天望着常春藤的生长,听雨声,看舞姿。(意思对即可)

  4.相同:都用了直接抒情的手法,甲文:“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乙文:“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不同点;甲文用类比手法,突出梅雨潭绿的不明不暗,不淡不浓。乙文用刻画场面抒情,突出我对绿的喜爱。如作者与绿对语,写得深情款款(说成画面描写也可)。(1)靠近小圆窗,与绿对语;(2)长时间静坐窗前留恋这片绿色;(3)天天望着常春藤的生长,听雨声,看舞姿。三幅场景只要能选择一幅举例分析,就得2分)

  5.如:评乙文,评语:优美清丽的语言。

  理由:如“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一句中用一系列常用的动词“看”、“攀”、“看”等。

2020-06-22 13:12:28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