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读后感】-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彭晓沅的问题

  【[最后的常春藤叶]读后感】

  [最后的常春藤叶]读后感

1回答
2020-06-23 00:28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隋景明

  这篇文章写了三个萍水相逢的穷作家互帮互助的故事.我港督这篇文章的时候,觉得贝尔曼先生是个有些讨厌的人,还特别喜欢吹嘘,因为我看到书中写他老是说要创造一幅杰作,却没看见他动过手.越往后看,越觉得他变成了另一个形象.是的,我初看这篇文章是对他的理解是错误的,他没有吹嘘,最后他完成了他的杰作,是用他的生命完成的!

  多么顽强的“叶子”!由于他的缘故,使得琼珊又燃起了生的希望.我一开始哪里知道,只以为是大自然的奇迹,没料到它竟然是用颜料画出来的.那是由于医疗并不发达,肺炎也足以使一个人死亡,贝尔曼先生是绝对知道的,他为什么要冒生命危险去拯救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人呢?

  最后的结局是令人悲哀的,琼山虽然有了生的希望,逐渐康复,但是贝尔曼先生因为风吹雨打,去世了.

  萍水相逢的几个人竟然能如此相待,我感慨不已.回念略一思索,为什么我第一对贝尔曼先生的印象是这样?恐怕是因为能为朋友如此的人现在已经寥寥无几了吧.

  写读后感和写小说差不多,在动笔之前忌看太多其他作者的文章.

  静静拿过书,又把《最后的常青藤叶》读了一遍,总算有了点感受.

  小说的精致之处我不想说了,欧亨利靠这个维生,自然磨之又磨,灵感与磨练相结合,精彩处不用我说,后人一说起来,就只知道说“欧式结尾”什么的,那纯粹是对欧先生的诬蔑!欧亨利小说的好,岂止一个结尾就可完全概括.

  我最喜欢的,是欧亨利的真,和他的淡.

  这篇小说里,那异常生动而丰富的细节,来自真实的生活——你,和我,以及数十上百的少数文学作者,都有和欧亨利一样无奈的生活感受.这方面禽兽说得够多,就不谈了.

  因为这样,所以很真实,很共鸣.

  但是,在使用这些细节的时候,欧亨利的笔很朴实,很平淡,他总是单刀直入的切入,.

  他的人物说话时,除了最简单的描绘,没有其他任何的形容词;人们做事,他也不过如实地淡淡道来.景物也好,对话也罢,一笔一笔慢慢画出来,没有任何染色.他会平静地描述失意的文人们,不带任何褒贬,以最委婉含蓄的手法来表达深刻的内酷.

  我喜欢这样的平淡,这样的从容,我羡慕那个时期的美国文坛,竟然有着这样坚忍自重的作家.

  拿近期看的《某极》、《情XX圣》这类大片比较一下,我觉得恶心.浮躁的大导们,你们被高科技的动画制作眩花了眼我没意见,但娱乐观众最重要的内容——细节,你们就只知道东拼西凑吗?

  扯远了.发现我的读后感只能写这些,这次可能又不及格,不过,这才是我的读后感.

2020-06-23 00:32:35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