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让说最后陈述的时候应该怎么说?被告人在最后陈述中应该说什-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孟爽的问题

  法院让说最后陈述的时候应该怎么说?被告人在最后陈述中应该说什么?那位朋友帮个忙啊!急应该具体怎么说啊

  法院让说最后陈述的时候应该怎么说?

  被告人在最后陈述中应该说什么?

  那位朋友帮个忙啊!急

  应该具体怎么说啊

1回答
2020-06-23 00:01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马笑潇

  最后陈述权是刑事被告人在庭审中所享有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其理论基础主要在于立法对刑事被告人弱势地位的特别关注以及对言词原则的体现.最后陈述程序的设置,有助于法官更好地发现案件真实,同时还凸显了对被告人人格的尊重,又可以对旁听民众有一种特殊的教育功能.在性质上最后陈述权主要是辩护权,此外还体现为一种情感宣泄权.

  最后陈述权-理论基础

  被告最后陈述权

  在刑事审判的过程中,诉讼机制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控方与辩方在力量对比上的相对均衡,在中国刑事诉讼机制转型的今天尤应如此.因为,力量相对平衡是形成对抗的前提所在.不过,为大家所达成共识的是,代表国家参与诉讼的检察官和被告人一方在参与诉讼的能力上存在着先天的严重不平等.有人就曾形象地将刑事诉讼描述成是检察官代表强大的国家向弱小的被告人发动的一场战争.控方掌握着国家强制力,可以实施各种强制措施,而被告人似乎仅是被强制的对象.因此,各国不得不在立法上纷纷采取方略以平衡控辩双方的诉讼地位,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略便是赋予被告人一系列特殊的程序保障或特权,以使其在参与能力和诉讼地位方面逐步接近或赶上他的检察官“对手”,使控辩双方能够形成对抗之势.被告人被赋予的特权可以分为两类——实体上的权利和程序上的权利,前者譬如对无罪推定和疑罪从无原则的规定,后者譬如一些国家对被告人沉默权的规定.可以认为,被告人在庭审中被赋予最后陈述权也是这种特权在程序上的一个体现.这一点在与民事诉讼的对比中也可得到验证:民事诉讼中两造的天生平等注定了民事被告人不能享有特殊的最后陈述权.

  另外,被告人最后陈述权的行使必须以当庭口头陈述为唯一的形式,任何书面等其他形式都不能替代口头陈述.因此,最后陈述权又被认为是言词原则的当然体现.所谓言词原则,是指法庭审理案件必须以言词陈述的方式即口语形式进行.公开的直接言词审理取代秘密的间接的书面审理,是诉讼制度走向现代文明的一个重大发展.除法律有特别规定者外,凡是未经当庭以言词方式调查的证据材料,不得作为裁判的依据.因此,书面辩护词等任何书面材料的提交不能成为剥夺或限制被告人最后陈述权的理由.可见,作为现代审判原则之一的言词原则也是被告人最后陈述权的一个理论基础.

  最后陈述权-功能

  法庭审判的最后陈述权

  其一,作为法庭审理过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有助于法官发现案件真实.在具体的刑事案件中,被告人往往是最了解案情者,因此其陈述对案件的审理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而被告人的最后陈述,又常常能够最集中、最明显地表现出被告人的主观个性特点.通过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被告人的最后陈述较之其以前的各种陈述,往往有新的内容.因此,被告人的最后陈述对于法官作出正确的判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果在被告人的最后陈述中发现了新的证据或者其他新的情况,法官应当进一步采取措施而不是径行休庭.最高人民法院在其所作的司法解释中就规定:“被告人在最后陈述中提出了新的事实、证据,合议庭认为可能影响正确裁判的,应当恢复法庭调查;如果被告人提出新的辩解理由,合议庭认为确有必要的,可以恢复法庭辩论.”

  其二,最后陈述程序可以突显对被告人人格尊严的尊重.如果说前述一方面是出于能够准确地惩罚犯罪的考虑的话,那么这里可以认为是出于保障被告人人权的考虑.随着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对程序的关注也日渐强烈,过去那种程序法是实体法的附庸的观点已经不再是学术界甚或实务界的主流观点.人们意识到程序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并且这种价值又是多元的.其中程序能够体现当事人做人之尊严的价值引起了充分注意.“诉讼法规定的程序保障体制强调了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和法律关系主体地位,体现了公正、民主和法制的观念,使诉讼具有理性活动的形象.”不管被告人的最后陈述对最终的裁判结果有无实质的影响,最后陈述程序还是可以让被告人内心压抑已久的情感得到一定的释放.虽然被告人的主体地位已得到确立,但谁也不能否认在刑事诉讼程序中被告人是处于一种比较尴尬的境地,这种境地难免会对其心理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因此,为被告人设置一个释放情感的平台并非毫无必要.当然,在最后陈述中被告人并非可以毫无边际、言无不尽,还是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对此下文将作专门论述.

  其三,被告人的最后陈述还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即以个案的形式向旁听民众宣示法律以及劝诫民众切勿违法犯罪.本来,教育功能应当说是整个庭审乃至整个刑事诉讼的一个功能.但是,被告人最后陈述往往会带有更为浓烈更为直接的教育色彩.被告人会从自己的切身体验出发,情感丰富地向人们展示其内心感受,具有一种“最后的临别赠言”的性质.有一些陈述可能与认定案件事实毫无关系,所以在其他程序中可能并无机会做出.而各国立法对被告人最后陈述的限制一般都是“与本案有关”或者“不离题”,这类陈述虽说与认定事实无关,但应当说是还是“与本案有关”的,也是“不离题”的.况且这类陈述还会关系到量刑时所考虑的认罪态度问题.最后陈述较之于其他庭审的过程可能更会打动旁听民众,体现出劝诫教育的功能.当然,法官也不能因于此而将被告人的最后陈述向这方面引导,毕竟最后陈述是被告人的权利,它还承担着体现被告人做人尊严的功能.

  最后陈述权-性质定位审判从最本质的角度上来讲,应当说被告人之最后陈述权是属于辩护权的范畴.所谓辩护权,是指法律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针对指控内容进行辩解、反驳,以维护其合法权益的权利,简单地说就是对控告进行辩护的权利.一般认为,辩护权具有三个特性:专属性、防御性和绝对性.最后陈述权也是具有上述三个方面的性质.最后陈述权的专属性意味着它是专属于刑事被告人的一项权利,即使有律师代为发言,也是不能限制被告人还是可以进行最后陈述.如《德国刑事诉讼法典》第258条第(二)项和第(三)项便规定:“(二)由被告人作最后陈述.(三)即使有辩护人为他作了发言,对被告人仍然应当询问他是否有为自己辩解的陈述.”在防御性方面,最后陈述权就体现得更为明显.它本来就是立法为了平衡控方和被告人的诉讼能力而多为被告人附设的一道防线,在形式上又体现为被告人作为防御一方的最后一道防线.最后陈述权的绝对性应当体现为只要一个公民受到了刑事公诉和刑事审判,而不管其犯罪性质、严重程度如何,他都应享有最后陈述权.我们不能以罪轻为理由认为没有最后陈述的必要,从而限制剥夺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权.如《意大利刑事诉讼法典》在第523条规定“最后陈述的进行”时便提出:“……5、在任何情况下,如果被告人和辩护人要求最后发言,应当得到允许,否则导致行为无效.”

2020-06-23 00:02:59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