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词是唐代诗人谁写的-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陈京文的问题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谁写的

  凉州词是唐代诗人谁写的

1回答
2020-06-24 09:41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司端锋

  凉州词凉州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唐代诗人王之涣、王翰、张籍都曾写过此同名诗歌.

  [编辑本段]凉州词(王之焕)

  唐.王之涣(688—742)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又名】

  《出塞》

  【翻译】

  黄河自天边奔腾而下,

  在高山脚下,一座孤单的城池坐落在那里.

  何必用羌笛吹奏《折杨柳》这首哀怨的思念家乡的曲子,

  就算是春风也吹不过玉门关外的.

  【注释】

  1、凉州词:又名《凉州歌》.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凉州词在唐代是乐府的常见曲名,多写边塞军旅生活之事.

  2、原题二首,此其一,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词》载有《凉州歌》,并引《乐苑》云:“《凉州》,宫调曲,开元中西凉府都督郭知运进”.凉州,唐陇右道凉州治所在姑臧县(今甘肃省武威县).

  3、“远”一作“直”.

  4、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约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带.羌笛是羌族乐器,属横吹式管乐.属于一种乐器.

  8、杨柳:《折杨柳》曲.古诗文中常以杨柳喻送别情事.《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9、度:越过.

  10、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时关址东移至今安西双塔堡附近.

  具体注释:这首诗描写了边塞凉州雄伟壮阔又荒凉寂寞的景象.远远奔流而来的黄河,好象与白云连在一起,玉门关孤零零地耸峙在高山之中,显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呢,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

  11、何须:何必.

  【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间,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豁达广阔胸怀.

  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去,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行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诗话》中言:“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作者写那里没有春风,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华帝都的最高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置远出玉门关戍守边境的士兵于不顾.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确有此意.具体这两句的解释:既然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关外的杨柳自然不会吐叶,光“怨”它又有何用?

  凉州词注(其一)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注:碛(qì)沙漠.练,白绢,丝织品的一种.

  (1)“无数铃声遥过碛”句表现了怎样的边塞景象?

  答:长长的驼队行进在广袤的沙漠上.

  (2)本诗运用衬托对比和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远与近、高与低、动与静、抑与扬的衬托对比.前两句实写,后两句以虚为主,虚中有实.

  凉州词(其一)张籍鉴赏

  唐德宗贞元六年(790)以后至九世纪中叶,安西和凉州边地尽入吐蕃手中,“丝绸之路”向西一段也为吐蕃所占.张籍在凉州词中表达了他对边事的忧愤.

  诗一开始就写边塞城镇荒凉萧瑟的气氛:“边城暮雨雁飞低.”黄昏时分,边城阴雨连绵,雁儿在阴沉沉的暮雨天中低飞,而不是在晴朗的天空中高高飞翔,这给人以一种沉重的压抑感,象征中唐西北边境并不安宁.诗人抓着鸿雁低飞这一景象下笔,含义深邃,意在言外.远景写得阴沉抑郁.近景则相反,富有朝气:“芦笋初生渐欲齐.”

  河边芦苇发芽似笋,抽枝吐叶,争着向上生长.近景的色彩鲜明,情调昂扬,和远景的幽深低沉刚好形成强烈的对照.以上两句所写一抑一扬,一暗一明的景色,互相衬托,相得益彰.芦笋的蓬勃生机给边境带来春色,荒漠的大地上也看到人的活动了:“无数铃声遥过碛.”

  看!一列长长的骆驼队远远地走过沙漠,颈上的悬铃不断摇动,发出响亮悦耳的声音,给人以安谧的感觉.诗人以诉之听觉的铃声让人产生视觉的骆驼队形象,从而触发起一种神往的感情,这样便把听觉、视觉和意觉彼此沟通起来,写得异常巧妙,极富创新精神.这就是美学上所说的“通感”手法.但联系下面一句,这种感情便起了突变.

  [编辑本段]凉州词(王翰)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凉州词》:唐代乐府曲名,是歌唱凉州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王翰写有《凉州词》两首,慷慨悲壮,广为流传.而这首《凉州词》被明代王

2020-06-24 09:43:48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