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也有“幽暗意识”儒家思想究竟因为少了何种因素,以至于没有-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黄韦艮的问题

  儒家也有“幽暗意识”儒家思想究竟因为少了何种因素,以至于没有发展出民主制度?台湾学者张灏在分析西方民主传统的源头时,提出了“幽暗意识”的概念。幽暗意识就是发

  儒家也有“幽暗意识” 儒家思想究竟因为少了何种因素,以至于没有发展出民主制度?台湾学者张灏在分析西方民主传统的源头时,提出了“幽暗意识”的概念。

  幽暗意识就是发自对人性中或宇宙中与始俱来的种种黑暗势力的正视和省悟。西方近代之后会生发出民主政治,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基督教传统的“原罪观”和“幽暗意识”的传承。自由主义在珍视人类的自由和尊严时也承认人性的罪恶,且对政治生活中的人性持悲观态度,总是保持着对人性幽暗的认知和对权力的警觉。正是这份警惕,使民主有了成长的土壤。

  儒家也有“幽暗意识”的存在。虽然儒家和基督教的人性观不同,基督教是以人性沉沦需要救赎为出发点,而儒家更多强调人性成圣成德的可能。但反观儒家对道德的推崇,也是建立在现实生命是缺乏德性这一假设前提上的。没这个前提,儒家所强调的修身也就失去了基础。

  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有“忧患”意识,孔子与《论语》的诞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这种“忧患意识”的笼罩。孔子所言的“天下无道”,已有将外在“忧患”与内在人格联在了一起的趋势了。可以说,孔子很早就把世间的无道归于人性的昏暗。《论语》中的忧患意识已渐渐向“幽暗意识”转化。孟子虽强调性善论,但对人性仍然是有强烈的现实认知的,所以他会有“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的感叹。孟子还把人的自我分为“大体”和“小体”,“小体”就是人性中的兽性与黑暗面。荀子的性恶论关注的重点更是人性的“幽暗意识”,他的所有思想都是以“幽暗意识”为出发点的。但由于荀子对后来的宋明儒学是影响较小,所以他的思想未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

  儒家思想中虽一直贯穿“幽暗意识”,但这部分思想始终未能成为主流。张灏认为“乐观的人性论”是儒家政治思想的主要精神,也就是常说的圣王与德治思想。儒家虽饱含了抗议与批判精神,但因未将“幽暗意识”视为根基,这种精神只停留在理想层面,并未最终落实为对社会制度的设想。虽说朱熹的《大学》传统有对制度的关注,便它关注的仍是“治道”,而非制度。这都和儒家对人性的过于乐观有关。以至于儒家虽有“幽暗意识”的传统与资源,但却没有能被充分地认知,更没有最终形成民主制度。

  “忧患意识”不同于 “幽暗意识”,虽然两者都主张面对不利因素并采取防范警惕的态度。但忧患意识认为问题出在外部世界,只要将外部问题解决好,一切就会变好,更像是针对外界的不安全感。但幽暗意识忧患的对象,还包括对自我人性的认知,认为人自身所拥有的破坏性,反而更有警惕和防范的必要。“忧患意识”只是一种现实认知,而“幽暗意识”接近一种价值判断。只有有了这种价值判断,才会在设计具体社会制度时,认为将人性中“幽暗意识”结合进去是必要的,防范和制止才有可能。

  (摘编自叶匡政《儒家也有“幽暗意识”》)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幽暗意识是人性中或宇宙中客观存在的种种黑暗势力被正视和省悟的一种觉醒意识。

  B.西方的民主制度的萌芽离不开人们对政治生活中的人性幽暗的认知与对权力的警觉。

  C.儒家在对现实生命有欠缺的认识上与基督教相同,与基督教的人性论本质是相同的。

  D.儒家的性善论与性恶论都认识到了人性中的兽性与黑暗面,但一直未成为主流思想。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__

  A.儒家思想没有发展像西方一样的民主制度,是因为其中的“幽暗意识”未被充分的认识与传承。

  B.西方社会中重视基督教中的“原罪观”和人性中的“幽暗意识”的传承,促使了民主制度的诞生。

  C.《论语》中的“幽暗意识”还是“忧患意识”的转化,真正关注“幽暗意识”的是荀子的性恶论。

  D.孟子发出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脱离动物本性的感叹,是因为他看到人的自我有“大体”和“小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___

  A.儒家具体实践的政治主张就是“圣王和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就是中国封建王朝以德治国的现实写照。

  B.儒家倡导的政治变革关注的只是具体的整治措施,而不是国家管理的制度体系,这与其蕴含的抗议和批判精神只停留在理想层面有关。

  C.“忧患意识”警惕的对象侧重外部世界,忽略人本身存在的隐患,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都显示了儒家对人性的过于乐观。

  D.幽暗意识警惕的对象侧重人性本身,强调外部环境要防范和制约人性破坏力的发生或泛滥,如同法家的“律者,惩其未犯,防其未然”。

1回答
2020-06-24 12:55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刘绍辉

  (1)C “本质是相同的”错,根据文章第三段可知,现实生命缺乏德性是儒家提倡修身的基础,修身的目的是成圣成德,成圣成德是可能的,而基督教认为人性沉沦,需要救赎且对政治生活中的人性持悲观态度,两者人性论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2)D 曲解原文,因果关系错,原文第四段为“但对人性仍然是有强烈的现实认知的,所以他会有‘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的感叹”,孟子发出感慨的原因是他对人性仍然有强烈的现实认知.

  (3)A 根据原文第五段可知,“圣王与德治”是张灏“乐观人性论”的概括,是儒家政治思想的主要精神,不是儒家具体实践的政治主张,“为政以德”也不是写照而是理性.

  答案:

  (1)C

  (2)D

  (3)A

2020-06-24 12:58:45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