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德性即知识”的观点苏格拉底的观点-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史晓晨的问题

  如何评价“德性即知识”的观点苏格拉底的观点

  如何评价“德性即知识”的观点

  苏格拉底的观点

2回答
2020-06-25 22:45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姜英华

  苏格拉底提出了“德性即知识”,而“知识”与“德性”的统一也就意味着,如果一个人获得了“善”之“理念”的真正知识,那么他也就拥有了美好的德性.如果他懂得了在任何情况下的“善是什么”,“恶是什么”,且能够将“知...

2020-06-25 22:45:57
姜英华

  苏格拉底的命题自然有其道理,一个拥有德性的人的确需要首先知道什么是“德性”,或者是能够意识到善与恶的分别所在。能够接受良好教育的阶层自然知道什么是具有德性的,但没有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凭借其道德直觉与道德反思能力也能够明白善之所在。这有点类似“良心”一说,人们通过扪心自问就能够发现心中的道德天平。但问题不在于能不能够认识到善,而在于能不能够身体力行地去行善。亚里士多德质疑了苏格拉底的这一思想,他认为忽略了人的非理性因素,因为人们的行为不仅仅和理性有关,非理性也起着巨大的作用。苏格拉底更多的考虑的是“是什么”的问题,他认为人们通过探讨“是什么”就能够自觉按照其所要求的去做,但是亚氏认为他过高地估计了人们的道德品性,因为在他看来,知道什么是善并不能保证人们去行善,知识仅仅是知识,决定人们行为的除了知识以外还有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在亚氏看来,苏格拉底背离了知识产生的根基,纯粹对知识进行反思也仅仅是在思维的层面上而已,并不能深入影响到人们的行为。因此,亚氏的伦理学更多地是在现实层面上来言说的,他更关注“如何是”的问题。苏格拉底的德性更多地局限在一种理性主义的范畴之中,即后来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智性之德”上,而亚氏则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意愿或意志性之德”的说法。智性之德更多的是强调一种理性的衡量,如对技艺与科学知识的掌握;而意志性之德则是非理性因素在品德方面的良好体现,诸如勇敢、慷慨、坚强、友爱等。

2020-06-25 22:50:07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