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植写手足情深的诗有哪些?急用!】
曹植写手足情深的诗有哪些?急用!
【曹植写手足情深的诗有哪些?急用!】
曹植写手足情深的诗有哪些?急用!
《赠白马序曰: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
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
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
泛舟越洪涛,怨彼东路长.
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
太谷何寥廓,山树郁苍苍.
霖雨泥我涂,流潦浩纵横.
中逵绝无轨,改辙登高冈.
修坂造云日,我马玄以黄.
玄黄犹能进,我思郁以纾.
郁纾将何念?亲爱在离居.
本图相与偕,中更不克俱.
鸱枭鸣衡轭,豺狼当路衢.
苍蝇间白黑,谗巧反亲疏.
欲还绝无蹊,揽辔止踟蹰.
踟蹰亦何留?相思无终极.
秋风发微凉,寒蝉鸣我侧.
原野何萧条,白日忽西匿.
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孤兽走索群,衔草不遑食.
感物伤我怀,抚心长太息.
太息将何为?天命与我违.
奈何念同生,一往形不归.
孤魂翔故域,灵柩寄京师.
存者忽复过,亡没身自衰.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
自顾非金石,咄唶令心悲.
心悲动我神,弃置莫复陈.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
何必同衾帱,然后展殷勤.
忧思成疾疢,无乃儿女仁.
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苦辛何虑思?天命信可疑.
虚无求列仙,松子久吾欺.
变故在斯须,百年谁能持?
离别永无会,执手将何时?
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
收泪即长路,援笔从此辞王彪》
曹植一生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共11年,曹植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曹丕及其子明帝曹睿的猜忌和迫害.其间「十一年中而三徙都,常汲汲无欢」(《三国志》本传).曹植在《迁都赋序》一文中说:「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於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频繁地迁徙和变动封爵,说明曹丕对他的极度不信任.而封为藩王,形同囚禁,没有任何自由.「时法制,待藩国既自峻迫,寮属皆贾?下才,兵人给其残老,大数不过二百人.」(本传)曹植的情况比这更糟.他在《谏取诸国士息表》说:「今部曲皆年耆,卧在床席,非糜不食,眼不能视,气息裁属者,凡三十七人.疲瘵风靡、疣盲聋聩者二十三人.」曹植后期实际是在这种软禁的情况下度过的.他已经失去了人身自由,有的只是愤慨和悲伤,没有幸福和希望.《赠白马王彪》一诗形象地反映了曹植后期的生活和感情.
《赠白马王彪》一诗,最早见於西晋初年陈寿所撰《三国志‧陈思王植传》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诗前有云:
是时待遇诸侯国法峻.任城王暴薨,诸王既怀友于(按,即「兄弟」之意)之痛.植及白马王彪还国,欲同路东归,以叙隔阔之思,而监国使者不听,植发愤告离而作诗.
此后,梁代萧统又将此诗收入《文选》,唐人李善为之注,在诗前增有一《序》:
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毒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
李善还注称:「集曰於圈城(按,当即鄄城)作」.可知曹植的文集的诗题是《於圈城作》;今题,当为后人据《序》所改.另据《三国志‧武文世王公传》载,曹彪於黄初三年为吴王,黄初七年才徙封白马王,与此《序》不合.后人於此多有考辨,而意见不一.或谓曹彪於黄初四年徙白马王,上述引之史料略而未载.(黄节,见《曹子建诗注》)当然也有人认为此时当称曹彪为吴王,(杭世骏《三国志补注》)今不详述.
《序》的年份,与《三国志》曹植本传相合.本传称:「(黄初)四年,(曹植)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师」.不过,黄初三年,曹植为鄄城(今山东濮县东)王.鄄城同今在河南滑县的白马,魏时同属兖州东郡,故能同路东归.黄节认为,曹植在东归鄄城之后,才徙封雍丘王的.
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植和他的同母之兄任城王曹彰,以及异母之弟白马王曹彪一道来京师洛阳参加「会节气」的活动.於此期间,「武艺壮猛,有将领之气」(《三国志‧任城威王彰传》)的曹彰突然暴死.据《世说新语‧尤悔》篇记载,曹彰是被曹丕一手毒害的.会节气过后,诸侯王返回各自的封地.弟兄三人一块来的,如今回去的却剩下两个人,曹植心里已经非常难过;谁会想到朝廷还派了一名监国使者叫做灌均的人,沿途监视诸王归藩,并规定诸侯王在路上要分开走,限制他们互相接触,这样就使得曹植越发难堪和愤怒.面对曹丕这样的阴险无情的手段,曹植百感交集,怒火中烧,於是写出这首传诵千古的名诗《赠白马王彪》.
《赠白马王彪》一诗共分7章,表现了曹植恐怖、悲伤、痛恨和愤怒相互交织的复杂感情,深刻地揭发了统治阶级内部的尖锐矛盾.
第1章共10句,写这次「会节气」结束之后启程返回封地的经过和心情.诗人在「承明庐」朝见了魏文帝曹丕之后,将要返回自己的封地鄄城.按曹植於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改封鄄城侯,次年立为鄄城王.清晨从京都洛阳出发,傍晚经过了首阳山.这前4句都是过程的介绍.接著「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则寓有深意.说伊水、洛水既宽广又幽深,已经感到路途艰难.「欲济川无梁」竟然说过河无桥,更表明是难以克服的因难.作者瞻望前途,寸步难行.只好从水路「泛舟」,却又遇见「洪涛」,因而「怨彼东路长」,东归鄄城还有好长一段路呢!这个「怨」字,岂止怨路,实际还包括怨人,怨曹丕和他的爪牙.「顾瞻恋城阙,引领情内伤」是在旅途的困苦之中回头再朝京城看了一眼,内心不是怀念曹丕,更不是留恋「会节气」的活动,而是想到了曹彰在洛阳暴死得不明不白,引起作者的极大悲愤,甚至恐怖,所以在伸著脖子遥望城阙时心情也是悲伤的.
第2章共8句,写归途中的困苦.诗人经过寥廓的太谷关,山上的树木郁郁苍苍.接上章可知诗人弃舟登岸,走入山谷.不巧「霖雨泥我途,流潦浩纵横」,连降大雨,道路泥泞不堪,积水纵横流淌,行路和「泛舟」同样困难.这里路途难行,也隐喻处境危险.下文「中途绝无轨」和上文「欲济川无梁」一样,还是无路可走,这里可以体会出曹植身受的痛苦和威胁多麼深重.水上有洪涛,山谷遇大雨,只好改道登上山坡,然而长长的斜坡直入云天,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