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为什么被称为诗神-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冯大政的问题

  苏轼为什么被称为诗神

  苏轼为什么被称为诗神

1回答
2020-06-26 10:44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陈正岳

  旷世奇才(诗神)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一、强调“诗须要有为而作”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基于此,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乃诗之病.”在《凫绎先生诗集叙》中赞扬颜太初的诗文:“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要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可见,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苏轼曾写过一首《戏足柳公权联句》诗,其序云:“宋玉对楚王:‘此独大王之雄风也,庶人安得而共之?’讥楚王知己而不知人也.柳公权小子与文宗联句,有美而无箴,故足成其篇云.”其诗曰:“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唐文宗).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柳公权).一为居所移,苦乐永相忘.愿言均此施,清阴分四方(苏轼补句).”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苏轼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诗获罪的原因时说:“昔先帝召臣上殿,访问古今,敕臣今后遇事即言.其后臣屡论事,未蒙施行,仍复作诗文,寓物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①这说明苏轼确是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倡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以揭发流弊,拯时救世.他的《雨中游天竺灵感观音院》《吴中田妇叹》等诗作,正是在这种文学思想指导下创作的现实主义名篇.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用舍之间,安危攸寄.”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思想的苏轼文艺的反映.

  二 主张诗贵传神苏轼关于诗画要传神的见解,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中:“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在这里,苏轼本首“诗画一律”的原则,精辟地阐述了诗画创作中形似与神似的关系.绘画过分追求形似,则不能传神;作诗仅仅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也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诗画都要遗貌取神,抓住客观物象的本质特征,才能达到传神的目的,这就是诗与画共同的本质特点.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其一、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苏轼《评诗人写物》云:“诗人有写物之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他木殆不可以当此.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体《白莲花》诗云:‘无情有恨何见人见,月晓风清欲堕时.’决非红梅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至陋语,盖村学中体与.”这是苏轼在元三年教导他的小儿子苏过如何写物的方法,文中所引皮日体诗,实为陆龟蒙《白莲》诗.“写物之功”,意谓体物传神,就是要抓住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传达出它们的内在神韵.“桑之未落”二句,见于《诗经.卫风氓》,诗人以饱满的桑葚和肥泽的桑叶喻女子的年轻貌美,很恰当.林逋的诗句,在黄昏之月和清浅之水的陪衬下,以“疏影”和“暗香”传达出梅花幽洁孤雅的神态与品格,令人回味不绝.“无情有恨”二句,也只有白莲花才具有如此孤清幽怨的神韵.这三例都是体物传神的佳作.而石曼卿的《红梅》诗,把红梅比作桃李,认为区别只在于青枝绿叶的有无,这是专求形似,没有抓住红梅的神韵,没有传红梅之神,苏轼讥之为“至陋”的“村学中体”,是切中要害的.在这之前(即元丰五年),苏轼曾针对石曼卿诗写了《红梅三首》,以示传神门径.其一云:“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苏轼的红梅诗,虽然也写形貌,但他抓住了红梅的“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这一独有的“梅格”,传出了红梅的内在神韵.

  苏轼诗贵传神的观点,也体现在他的其它诗评中.南宋吕本中《东莱吕紫诗话》载:“欧阳季默尝问东坡:‘鲁直诗何处是好?’东坡不答,但极口称重黄诗.季默云:‘如卧听疏疏还密密,晓看整整复斜斜,岂是佳耶?’东坡云:‘此正是佳处.’”②“卧听”二句出自黄庭坚《泳雪奉呈广平公》一诗,作者抓住了雪的声貌,把不易表现的疏落的雪的神态表现出来了,因此,苏轼对它大加赞赏.相反,他对那些只务形似的作品表示了鄙弃.李白曾写过著名的《望庐山瀑布》诗,描写了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神态.唐人徐凝,曾在李白这道诗后题过一道诗,其中有“一条界破青山色”句,被人传为写庐山瀑布的佳句.苏对对此不以为然,他写诗批评徐凝.诗题序云:“世传徐凝《瀑布》诗云:‘一条界破青山色’,至为尘陋.又伪作乐天诗称美此句,有‘赛不得’之语.乐天虽涉浅易,然岂至是哉!乃戏作一绝.”其诗云:“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徐凝洗恶诗.”③苏轼之所以把徐凝诗斥为“恶诗”,主要在于徐诗没有写出庐山瀑布那种奔腾而下的独特神采.苏轼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曾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乎?”苏轼的诗歌创作,在体物传神方面表现出杰的才能.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引《唐子西语录》云:“东坡作《病鹤诗》,尝写‘三尺长胫瘦躯’,阙其一字,使任德翁辈下之,凡数字;东坡徐出其稿,盖‘阁’字也(按:即作‘三尺长胫阁瘦躯’).此字既出,俨然如见病鹤矣.”可见苏轼体物传神之妙.又如写落日:“微风万顷靴文细,断霞半空鱼尾赤.”(《游金山寺》)上句写水,下句写天.靴皱喻水纹,“细”乃因微风,得物之常理;“钱尾赤”形容“断霞”极传神;“半空”,应落日之景,正是水波粼粼,江天霞染.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评曰:“写出空旷幽静之致”;施补华《岘说诗》评曰:“的是江心晚景.”④写舟中观景:“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⑤卧船静观,不觉水波起伏,但见远山俯仰;不觉画船飘荡,但见月轮徘徊.写西湖夏雨:“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⑥王文浩评曰:“随手拈出,皆得西湖之神,可谓天才.”⑦至于《饮湖上初晴后雨》,就更是脍炙人口的传神佳作.其二、诗要有“超以象外”的远韵.“远韵”是“神似”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是“远韵”.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中明确提出“远韵”这一概念,并引用司空图论诗之语:“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⑧作为“远韵”的注脚.苏轼对“远韵”的追求,显然受到了司空图的影响.他在《书词空图诗》中说:“司空表圣自论其诗,以为得味于味外.‘绿树连村暗,黄花入麦稀.’此句最善.又云:‘棋声花院静,幡影石坛高.’吾尝游五老峰入白

2020-06-26 10:46:12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