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描写小孩过春节的句子(8句)-查字典问答网
分类选择

来自蓝章礼的问题

  《北京的春节》描写小孩过春节的句子(8句)

  《北京的春节》描写小孩过春节的句子(8句)

1回答
2019-03-15 17:30
我要回答
请先登录
方淑芬

  过了二十三,大家就更忙起来,新年眨眼就到了啊.在除夕以前,家家必须把春联贴好,必须大扫除一次,名曰扫房.必须把肉、鸡、鱼、青菜、年糕什么的都预备充足,至少足够吃用一个星期的--按老习惯,铺户多数关五天门,到正月初六才开张.假若不预备下几天的吃食,临时不容易补充.还有,旧社会里的老妈妈论,讲究在除夕把一切该切出来的东西都切出来,省得在正月初一到初五再动刀,动刀剪是不吉利的.这含有迷信的意思,不过它也表现了我们确是爱和平的人,在一岁之首连切菜刀都不愿动一动.除夕真热闹.家家赶作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老少男女都穿起新衣,门外贴好红红的对联,屋里贴好各色的年画,哪一家都灯火通宵,不许间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祭祖.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而都要守岁.元旦的光景与除夕截然不同:除夕,街上挤满了人;元旦,铺户都上着板子,门前堆着昨夜燃放的爆竹纸皮,全城都在休息.男人们在午前就出动,到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同时,城内城外有许多寺院开放,任人游览,小贩们在庙外摆摊,卖茶、食品和各种玩具.北城外的大钟寺,西城外的白云观,南城的火神庙(厂甸)是最有名的.可是,开庙最初的两三天,并不十分热闹,因为人们还正忙着彼此贺年,无暇及此.到了初五六,庙会开始风光起来,小孩们特别热心去逛,为的是到城外看看野景,可以骑毛驴,还能买到那些新年特有的玩具.白云观外的广场上有赛轿车赛马的;在老年间,据说还有赛骆驼的.这些比赛并不争取谁第一谁第二,而是在观众面前表演骡马与骑者的美好姿态与技能.多数的铺户在初六开张,又放鞭炮,从天亮到清早,全城的炮声不绝.虽然开了张,可是除了卖吃食与其他重要日用品的铺子,大家并不很忙,铺中的伙计们还可以轮流着去逛庙、逛天桥,和听戏.元宵(汤圆)上市,新年的高潮到了——元宵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除夕是热闹的,可是没有月光;元宵节呢,恰好是明月当空.元旦是体面的,家家门前贴着鲜红的春联,人们穿着新衣裳,可是它还不够美.元宵节,处处悬灯结彩,整条的大街像是办喜事,火炽而美丽.有名的老铺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各形各色,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这,在当年,也就是一种广告;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晚间灯中都点上烛,观者就更多.这广告可不庸俗.干果店在灯节还要做一批杂拌儿生意,所以每每独出心裁的,制成各样的冰灯,或用麦苗作成一两条碧绿的长龙,把顾客招来.除了悬灯,广场上还放花合.在城隍庙里并且燃起火判,火舌由判官的泥像的口、耳、鼻、眼中伸吐出来.公园里放起天灯,像巨星似的飞到天空.男男女女都出来踏月、看灯、看焰火;街上的人拥挤不动.在旧社会里,女人们轻易不出门,她们可以在灯节里得到些自由.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的玩耍.

  家中也有灯:走马灯--原始的电影--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玲,到时候就叮叮的响.大家还必须吃汤圆呀.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学生该去上学,大人又去照常做事,新年在正月十九结束了.腊月和正月,在农村社会里正是大家最闲在的时候,而猪牛羊等也正长成,所以大家要杀猪宰羊,酬劳一年的辛苦.过了灯节,天气转暖,大家就又去忙着干活了.北京虽是城市,可是它也跟着农村社会一齐过年,而且过得分外热闹.在旧社会里,过年是与迷信分不开的.腊八粥,关东糖,除夕的饺子,都须先去供佛,而后人们再享用.除夕要接神;大年初二要祭财神,吃元宝汤(馄饨),而且有的人要到财神庙去借纸元宝,抢烧头股香.正月初八要给老人们顺星、祈寿.因此那时候最大的一笔浪费是买香腊纸马的钱.现在,大家都不迷信了,也就省下这笔开销,用到有用的地方去.特别值得提到的是现在的儿童只快活地过年,而不受那迷信的熏染,他们只有快乐,而没有恐惧--怕神怕鬼.也许,现在过年没有以前那么热闹了,可是多么清醒健康呢.以前,人们过年是托神鬼的庇佑,现在是大家劳动终岁,大家也应当快乐地过年.(选自《聂绀弩杂文集》,三联书店,1981年)北京的春节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生于北京.著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话剧《茶馆》、《龙须沟》等.作者简介老舍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父亲是一名满族的护军,阵亡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的炮火中.母亲也是旗人.靠替人洗衣裳做活计维持一家人的生活.1918年夏天,他以优秀的成绩由北京师范学校毕业,被派到北京第十七小学当校长.1924年夏应聘到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当中文讲师.在英期间开始文学创作.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由1926年7月起在《小说月报》杂志连载,立刻震动文坛.以后陆续发表了长篇小说《赵子曰》和《二马》.奠定了老舍作为新文学开拓者之一的地位.1930年老舍回国后,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这个时期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等中篇小说,《微神》等短篇小说.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他担任全国文联和全国作协副主席兼北京文联主席,是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1966年“文革”中不堪躏辱投湖自尽.注释:①[宪书]也叫“时宪书”,即历书,俗称“皇历”.

  编辑本段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过春节,都有着自己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本文作者——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文章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作者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文中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情趣盎然,学生喜闻乐见.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推进自然.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选编本文的主要意图,一是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引发了解民风民俗的欲望,激起探究传统文化的兴趣;二是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的语言特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2.词句解析.(1)对句子的理解.①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农业展览会”指腊八粥里的米、豆、干果的品种很多,多得好像是聚在一起开展览会.作者用了“打比方”的表达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北京春节熬腊八粥这一民

2019-03-15 17:35:02

最新问答

推荐文章

猜你喜欢

附近的人在看

推荐阅读

拓展阅读

  • 大家都在看
  • 小编推荐
  • 猜你喜欢
  •